正在阅读:让农民吃“旅游饭”发“生态财”( “两会”随笔)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让农民吃“旅游饭”发“生态财”( “两会”随笔)

转载 2010/07/12 09:05:0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33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拥有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的山区、老区和欠发达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农民如何致富奔康?这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这样一个思路,即“实施旅游扶贫计划,开发温泉度假、森林度假、乡村游、东江游等主题旅游”。

    与珠三角核心区域密集的城市群不同,有山、有海、有湖、有江、有泉的惠州具有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更为重要的是,有优越旅游资源优势的这些地区,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山区、老区和边远地区。长期以来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却处于一种“沉睡”的状态,养在深闺人未识。

    在以往进行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对口扶贫的基础上,近年来,旅游扶贫在我市方兴未艾,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惠东高潭的中洞村搞起了红色旅游,博罗的罗浮山、龙门的南昆山搞起了森林生态游,惠城区的横沥搞起了温泉游。

    世界旅游组织一官员说,扶贫旅游的优势在于能让贫困人员从他人的经营策略和已有的市场中获益,并带动一大批人摆脱贫困。从我市一些地方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来看,村民不用背井离乡,就可依托资源优势在家门口就地“转业”,吃“旅游饭”,发“生态财”。有些仍在搞种养的村民说:“自从搞了旅游,地里的东西好卖了,也值钱了。”

    开展旅游扶贫不仅可以帮助当地农民提高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随着“山门”的打开,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也涌了进来,加快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升级换代”,市场观念、竞争意识、进取精神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已有0人点赞
急聘工作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