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创“文化田原” 树“金字招牌”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创“文化田原” 树“金字招牌”

转载 2010/07/12 09:11:1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94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本报讯 (记者杨剑辉 通讯员陈小英)龙门农民画30多年来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享誉国内外,先后有100多幅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198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去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龙门,对龙门农民画给予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农民画乡 文化田原”。作为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重点县(区)之一,龙门县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提出了致力打造农民画品牌、发展特色文化经济,进一步加快龙门农民画发展的目标和举措。

    用5至10年实现5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该县提出,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在农民画的发展上实现5个方面的目标,即要使农民画成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龙门、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有效载体,使龙门成为真正的“文化田原”;建立一个完善的产业运作机制,实现综合经营收入年均递增100%以上,到2010年,参与农民画开发的企业达到15家以上,龙门农民画及其衍生产品销售产值达5000万元;到2008年有5000名以上农民画家骨干队伍,到2010年,全县有10%以上的成人从事与农民画创作、生产、销售有关的工作,每个乡镇都有农民画创作基地,有不断推出的农民画精品,使龙门真正成为“农民画乡”;建立一个集创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农民画展示创作中心和一个以上可供观赏、游览的农民画村,使农民画成为全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和旅游文化品牌;认真经营好“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这一国家品牌,推动龙门的对外宣传,树立魅力龙门形象,使龙门因农民画而蜚声世界。

    采取4大措施发展、壮大农民画系列产业

    为实现大力发展农民画5个方面的目标,乘改革东风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龙门县将采取4大措施:一是切实加强对发展龙门农民画的领导,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经济”的思想。二是营造全方位宣传攻势,构筑农民画的全方位宣传网,使龙门农民画走出“深巷”、走向世界。在媒体上把农民画作为全市文化品牌来宣传和推介,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和办展览、搞交流等形式,加强策划、包装、推介农民画。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套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培育人才体系。出台出人才、出精品的奖励政策,激励农民画工作者积极创作有品位、有市场、有效益的优秀作品;建立基金制度,对极富影响力的知名画家、作品进行保护性收藏;在全县实施“一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就是每一个文化站和每一个学校要有农民画辅导班或兴趣班;“百”就是要造就100名以上农民画知名画家;“千”就是要培养5000名农民画创作骨干;“万”就是全县要有1万名以上的农民画绘画爱好者。2005年全县要有1000名以上农民画爱好者,2008年要有5000名以上的农民画作者,2010年有1万名以上农民画创作者。四是努力壮大农民画产业。按照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办好农民画产业,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民画产品,推动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制定一系列扶持农民画发展的产业政策,对农民画产业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研究开发农民画衍生产品和系列产品,在继续提高现有的农民画画册、麻包画、贺卡、挂历、中堂画等农民画衍生产品艺术质量的同时,致力开发农民画日用品系列,如印花布、床单、手帕、全棉T恤衫等,并充分利用龙门竹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竹工艺画、树皮画等,从而使龙门成为以龙门农民画为母体的综合性新工艺的生产基地。另外,还要努力实现农民画与旅游结合,使农民画与旅游业相互促进。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