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惠州构筑百年发展大局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惠州构筑百年发展大局

转载 2010/07/12 09:14:4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30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新一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惠州人的心情显得特别激动。时候到了,该轮到惠州发力了。

   “2005年是个惠州年。”谈起新一年惠州的发展,惠州市委书记柳锦州信心满怀,“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已经具备,经济腾飞的良好基础已经奠定,今日的惠州十分精彩,明日的惠州好戏连台。惠州定将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匹黑马,奋蹄疾奔。”

    依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到惠考察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惠州正全力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我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惠州市市长黄业斌表示,惠州人精心构筑的重化工业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格局将在新的一年基本成型。

    大步跨进2005年的惠州,势头很好,后劲很足,潜力很大……一部构筑惠州百年发展大局的交响曲即将奏响。

   “电、汽、化”奏鸣曲

    惠州与广州、深圳、东莞山水相连,具有明显的人文、区位、资源、环境优势,是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一直是商家青睐有加的投资热土。然而,好玉还须精雕细琢。为这璞玉增光添彩,惠州人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难忘的岁月。其中,一次最为揪心的等待,应是在2002年10月31日晚。

    柳锦州说,那是所有惠州人既关切又兴奋的不眠之夜,只为等待着来自伦敦英荷壳牌方面投资决策的最后消息。当喜讯传来,惠州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整个城市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个项目开始洽谈算起,惠州人已经等待了整整14个春秋!

    作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于2002年11月1日在惠州大亚湾正式动工了。正如俗话所说,“守得云开见月明”。

   “电”“汽”“化”,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这是惠州人长期以来极力谋求的实现经济腾飞的“三字妙诀”。

    惠州是在1988年地改市的。从典型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一起步,惠州便是改革开放的一片热土。当年洽谈的熊猫汽车城和南海石化等世界级的大项目投资额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引起国内外关注。且看那时候的报章,“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这一极其鼓舞人心的口号屡屡映入读者眼帘。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惠州社会转型,一下子就是汽车、石化加上电子信息产业三大产业的横空出世(这就是“电”“汽”“化”三字妙诀的最早来由),与此同时还带来房地产市场的一热再热,怎不叫人震撼!只是,世事难料。由于政策性因素和接踵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招致汽车城梦灭,石化项目又久拖未决。于是,有人为此唏嘘,为此扼腕,“熊猫已成死猫,石化是不是也变成化石?”

    好在,惠州人没让人失望。经过泡沫经济大热的惠州人回归到冷静与理性。一方面锲而不舍地积极争取并充分做好石化项目上马的准备,另一方面,扎扎实实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在“电”字上做文章。

    发挥毗邻香港、深圳的良好区位优势,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从“前店后厂”起步,成功地承接了港澳和国际产业的转移,培植了TCL、德赛、华阳、侨兴等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排名前25名的大型企业,电话、手机、彩电、电路板以及VCD、DVD光头等多项电子信息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亚洲乃至全球前列,电子信息工业产值多年名列全国前5位,200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388亿元,而电子信息工业就实现产值700多亿元,占据“半壁江山”。2004年,惠州又被评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被誉为“广东第一制造业”的TCL,涉及的家电、信息、通讯、电工几大主导产品都居国内同行前三名之列。而地改市那一年,惠州全市的工业总产值仅18亿元。

    汽车产业是惠州人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虽然当年熊猫城没有办成,但是为汽车配套的零部件制造业发展很快,2003年产值近50亿元。最近,还成功引进了有世界“轮胎王国”之称的日本普利斯通落户,这一切,似乎告诉人们,惠州人正在积蓄力量,夯实基础,始终想圆那个“汽车梦”。

    不是说,“2005年是惠州年”吗?一个大动作,就是中国惠州第三届国际数码节的召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数码节作为载体,鼓励、支持企业向国际市场开拓。已与法国汤姆逊和阿尔卡特实现重组并成功控股该企业的TCL,其电子产品于是成功逾越“反倾销”屏障而畅通欧美市场,形成外向型经济的新增长点。

   “2005年是惠州年”,更在于瓜熟蒂落的“化”字大文章。年产80万吨乙烯,230万吨化工原料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将在2005年10月建成投产。它预示着惠州的产业发展已呈现历史性的大转变:以石化产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异军突起,与电子信息产业比翼齐飞,甚至飞得更高更快,构建由轻型、偏轻型向高新化、重型化转变的发展格局。

    大亚湾畅想曲

    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是惠州百年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石。这一基石的奠定,无疑将带动形成一个生产石油化工中下游产品的庞大产业群。

    跨入2005年,总投资200多亿元、中海油年炼油1200万吨的项目及其相关项目,要动工建设了。在此之前,总投资100亿元的LNG电厂和热电联产项目已于2004年9月正式动工建设;总投资近30亿元的华德油库项目,第一期工程刚刚建成;总投资20多亿元的石化区8个公用工程项目正启动建设;10多家中下游大型化工项目已成功引进,2004年已签约2亿多美元,2005年将签约5亿—6亿美元。谈起中下游项目,惠州市委常委、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李秀峰如数家珍。

    如今的大亚湾知名度很大,而且是国际性的。面积为9.98平方公里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惠州市以此为基础,正在规划建设一个27.8平方公里的大亚湾石化工业区,随着以石化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群的快速集聚,这块土地极有可能发展成珠三角东部的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和区域经济中心。 

    惠州要建成石化数码产业名城,大亚湾是龙头、排头兵,因为再过五六年,到2010年,大亚湾极有可能实现1000亿元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和500亿元的GDP。这,几乎与2001年全惠州的经济总量相等,等于增加了一个“新惠州”。

    对于大亚湾的建设和发展,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朱挺青认为,大亚湾不仅要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而且也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认真实施好惠州市委、市政府为大亚湾所制订的“一港四区”(惠州港、石化工业区、西部工业区、行政商务中心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并举的发展战略,而且要把大亚湾建设成为工业与旅游并重、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石化新城、绿色港湾。

    朱挺青心驰神往地描述了大亚湾如翡翠珍珠般的100多个岛屿,以及碧波银沙的迷人海滩。他表示,大亚湾是惠州的大亚湾,也是世界的大亚湾,它的发展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对于这块宝地,中海壳牌的决策者和建设者自然倍加珍惜,自项目建设施工的第一天起,他们就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凡关乎这里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每一件大事和小事,他们较真得叫人难以置信。下面是我们听到的两个小故事,或许可窥其一斑。

    故事之一。中海壳牌平整土地时,施工人员在一片灌木丛中发现了一个鸟窝,里面还有几颗鸟蛋。找来专家一看,这是白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于是就得仔细研究,鸟蛋孵出小鸟需要多长时间?小鸟从出生后到自己能飞走又需多长时间?为此,施工人员宁愿牺牲工程进度,一心只等小鸟的展翅。

    故事之二。海上作业区域附近有两处珊瑚的密集生长区。中海壳牌方面为此请来了一个颇特别的“搬家公司”——— 一支拥有海洋生物专家、蛙人等专业人士的队伍,专门给海底400平方米的珊瑚礁搬家。约4000余枚珊瑚,被移到10公里以外的鸡心岛和芒洲岛西海岸线,整个搬家花费70多万元。后来的监测表明,移植后的珊瑚存活率达到了95%。

    在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领跑下,毋庸置疑,惠州人谱写的大亚湾建设畅想曲,完全有理由向世界展示一个广东经济发展的新鲜样本。

    经济强市协奏曲

    要构筑惠州百年发展格局,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我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对此,柳锦州说,惠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已经明晰,那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临海重化工业带、数码信息产业带和文化产业带为依托,舞起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区的“龙头”,振起博罗县、惠东县“两翼”,建设好龙门县“后花园”,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共奏经济强市协奏曲。

    从大亚湾澳头到惠东稔平半岛,一条临海重化工业带正在构建。712平方公里的稔平半岛,面积相当于一个新加坡。那里有丰富的土地,良好的深水港和充足的淡水供给,是发展临海经济,特别是重化工业的理想之地,最适宜唱响一出钢铁元帅的升帐好戏。惠州人正按照张德江同志的指示,搞好规划、加强控制,准备条件,等待时机。可以预见,今后稔平半岛的开发建设又将是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

    在58公里长的惠澳大道数码信息产业带上,惠州正有条不紊地建设着数码工业园、联想工业园和中建工业园等大型电子信息工业园区,当前这几大园区正像长藤结瓜一样,不断结出招商引资的累累硕果。跨国公司、大财团一路走来,稍一动心,便附在“长藤”上了。

    38公里长的惠淡大道是连接惠城区与惠阳区和大亚湾区的城市主干道,属文化产业带,正好凝聚以东坡遗迹、东江客家风俗、东纵革命旧址、东征历史为地方特色的“四东”文化。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岭南名郡”之誉。从唐朝到清末,有400多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客居或莅临惠州,给惠州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文化遗址和精神财富。惠州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大市建设,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互动,先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2003年又被评为广东省文明城市。目前,惠州人正厉兵秣马,争取三五年时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建设经济强市,要注重各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农业是基础产业,惠州的特色农业也闻名遐迩,种植面积达92万亩的梅菜、甜玉米、马铃薯、韭黄、荔枝和龙门年桔等六大特色农业品牌,已成为惠州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2004年全国冬种农作物研讨会就在惠州召开。更令人兴奋的是,长期以来成为惠州经济短腿的第三产业,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强劲推动下,2004年增长了5%,在三次产业比重中首次突破30%,达到32%。

    建设经济强市,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作为惠州市两翼之一的博罗县,是全国著名的粮食和水果生产大县。在抓好“三高”农业的同时,立足于区域合作,主动承接深圳、东莞的产业转移,连接来自“龙头”方面的产业带。见邻近的东莞发展先声夺人,于是就把路往东莞修过去,索性还把收费站也撤掉,为此每年少收2000多万元的路桥费,但换回来的是人流、物流、资金流都畅快地流起来,产业链环环相扣地接到一起。2004年,博罗县招商引资280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毗邻东莞的石湾、园洲、龙溪等镇,已形成了精细化工、电子信息、轻纺等产业链,随时满足着世界市场的订单调配。

    紧连粤东的另“一翼”惠东县,则悄然擎起了惠州民营经济的大旗。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制鞋业迅猛发展,让世人刮目相看。目前,该县共有制鞋及相关企业3000多家,年产鞋6亿多双,产值达100多亿元,鞋产品本地出口总额达到6700万美元,成为“中国时尚女装鞋生产基地”,黄埠、吉隆等镇成为名副其实的“鞋城”。

    以资源丰富著称的“后花园”龙门县,更是不声不响就玩转了“资源牌”,两年时间内就先后引进了环球、光大、塔牌等一批大型旋窑水泥项目。据悉,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水泥1400万吨的生产能力,创造50亿元产值、3亿元动态税收的可观经济效益,届时,龙门县自然成为广东水泥生产的“单打冠军”。

    本文截稿时又获悉,惠州市正在规划建设“五横”“三纵”8条高速公路,外联各地市,内通各县(区)和沿海重要港口,实现与泛珠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网的对接。要知道,惠州是珠三角经济区土地大市和海洋大市,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的1/4,海域面积4500平方公里,还有223公里的海岸线。区域合作的发展空间就大了。

    惠州构筑百年发展格局,其实就是上演一场气势磅礴的跨世纪交响曲。新的一年到了,让我们衷心祝愿惠州早日建设成为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为广东经济和我省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方》月刊记者饶原生 通讯员罗凯戈 林彰永 邓东方

已有0人点赞
急聘工作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