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锁定现代化大城市目标(龙门将有所发展)
转载
于 2010/07/12 11:16:4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279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自从惠州拥有了超大型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成为珠三角炙手可热的后发展地区之后,惠州人便以穿越历史的发展眼光预见着自己的未来,也便在心底埋藏着一个关于现代化大城市的梦想。如今,当国务院于3月6日批复同意广东省调整惠州市行政区划,撤消惠阳市、设置惠州市惠阳区之时,在惠阳区6月10日正式挂牌之时,惠州现代化沿海大城市的构想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显露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是的,从这个划时代的时刻起,惠州充满自信地锁定了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向着工业化、城市化更加广阔的未来豪迈前行。
市区面积骤然扩大5倍多,惠州从此由沿江城市走向沿海城市,并且成为二类大城市,发展前景诱人
以二类沿海大城市为定位的惠州的破茧而出,将惠州从一个发展地域相对狭小的沿江城市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沿海城市,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惠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是我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旅游城市,原辖惠城区和惠东、博罗、龙门3县,代管惠阳市。
行政区划调整后,惠州市辖惠城、惠阳2个区和惠东、博罗、龙门3个县,总面积11158平方公里,总人口333.72万人,市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从这一重大的调整中不难看出,过去,面积只有419平方公里的惠州市市区,由于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惠城、惠阳两个区,总面积激增到2672.3平方公里,骤然扩大了5倍多,一直延伸到大亚湾海边,而城市总人口也猛增到142.55万人,珠三角特别是粤东南地区一个新兴的中心城市的雏形显现了出来。至此,惠州搭就了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一个历史性大发展的机遇不可逆转地走来了。
在这一框架下,惠州充满豪情地锁定了未来的发展目标,这就是日前闭幕的中共惠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所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00亿元,人均5611美元,比2000年翻两番,其中珠三角范围地区(山区乡镇除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000美元。到2015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000美元。到202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历史将见证惠州未来发展的轨迹,见证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惠州经过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走向现代化大城市的必要条件,使调整行政区划的重大举措成为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必然
正在经历超常规发展的惠州清楚地看到,奠定了百年发展格局的惠州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便是如何以城市为中心,统一、协调、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现代化大城市,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是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文章。这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经营城市”为新的发展理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着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有惠州特色的、在全省乃至全国拥有影响力的支柱产业。5年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4%,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同时,我市在提高城市的内在素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5年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大规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夺得“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后,接连夺得“四块金牌”,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位居我国大陆大中城市第23位,为惠州顺势而上全面建设经济强市和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切创造了惠州走向现代化大城市的必要条件,使调整行政区划的重大举措成为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必然。
是的,惠州调整行政区划,以通盘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并发挥辐射作用,已成为发展的迫切要求。发展的要求表明,我市行政区划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不适应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动工建设后的新形势,调整行政区划,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势在必行。这与省委、省政府“适度发展一些大城市,使其成为各区域的中心”的思路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显示出调整行政区划完全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
调整行政区划,有利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目前市区有限的面积和资源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惠州建设现代石化数码名城的要求不相适应。调整后,惠州一跃而进入大城市行列,为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石油化工区、数码工业园等项目的建设需要。
调整行政区划,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惠城、惠阳、大亚湾三地的共同发展。过去,由于行政区划的制约,三地资源和经济优势难以实现优化组合和协调配套,市区经济发展空间不足,又难以向周边发展;大亚湾也缺乏足够的后方保障。随着几个大项目的上马,因受行政区划制约而暴露的问题日渐突出。调整后,一方面可以实现经济的联合、配套和扩散,全面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惠澳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市区土地,发展电子、通讯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市区经济的升级换代。
调整行政区划,有利于城市的统一规划和城市功能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将惠阳、大亚湾纳入市区总体规划,有利于实现三地间经济结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的互补和合理配置,从而减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因规划不合理带来的城市档次不高等问题,有效提升城市素质和整体形象。
所有科学理由相加的结果是,行政区划调整后,惠州已经拥有了走向现代化大城市的本源性的基础和动力。
一个龙头一个中心区带动两翼及“后花园”,在其中轴线上将出现一条宽阔纵深的新经济带,以深厚的内涵支撑起惠州现代石化数码名城
与现代化大城市的空间相比,其深厚的发展内涵更为激动人心,因为惠州面临着行政区划调整和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推进建设两大历史性机遇,面临着石油化工和数码信息两大支柱产业的崛起和腾飞。
惠阳区挂牌之时,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思路也显得格外清晰,这便是以大亚湾(惠州港)为龙头,以惠城、惠阳为中心区,带动两翼(惠东、博罗)及“后花园”(龙门)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在这条大城市的中轴线上,两端各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包括石油化工区和重点骨干电子信息企业;有包括数码工业园在内的一大批上档次、上规模、上等级的工业园区,并呈放射型的线条,串起惠州石油化工、数码信息两大最具魅力的支柱产业,串起了极具辐射力的“四个基地、一个中心”,其发展前景之广阔,发展后劲之强劲,构成了惠州在新世纪加快发展的深厚内涵。而经过多年的建设,惠城、惠阳、大亚湾一线三地基本相连,惠澳大道、惠深高速公路和惠澳铁路,构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将几个经济板块对接在了一起。
由对接而至集合,这条中轴线上无疑将形成惠州一条宽阔、纵深的新经济带,强力支撑起惠州现代石化数码名城。
正是因为把握了这样的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也又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日前闭幕的中共惠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从实际出发,延续和升华了建设“四个基地、一个中心”的思路,以集中体现惠州经济特色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颇具穿透力的战略目光,提出了全力建设现代石化数码名城的目标,描绘出了惠州“历史名城、山水丽城、数码e城、石化新城”的绚丽画卷,激起了全市上下的强烈共鸣,一个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万众一心、继往开来建设现代化惠州的局面已经形成,并赋予建设现代石化数码名城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未来的惠州让人们充满自信:她必将成为国内最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
本报记者张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