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受土地等因素制约,如今珠三角处在经济转型的“拐点”
■同一行业几家企业联合起来搭建技术研发平台,研发成果共享,从而带动提升整个产业
“双转移”工作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日前召开的全市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提出,“双转移”工作要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推动产业就地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关键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还是产业转型,更多的是需要整个社会转型的配合,如政府职能转变等,尤其是在‘双转移’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中,应该融入绿色GDP理念,不片面追求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考核,这也是破解自主创新难题的关键。”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王宏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提高承接产业准入门槛避免走发展老路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量引进外资,走低成本发展战略,初步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今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劳动力等因素制约,处在经济转型“拐点”。珠三角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珠三角希望依靠自主创新来突破发展“重围”。
王宏认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想要依赖外部力量实现转型非常困难,因为外资企业不会愿意在我们国内进行自主创新。我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引进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不高的企业符合经济学梯度发展理论。但是我们在引进产业过程中要有超前眼光,避免在将来遇到珠三角目前发展中面临的类似问题。
全市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提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要成为“双升级”,实现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步,劳动力转移与人口结构优化升级同步。我市后发地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边承接边推进产业升级,发展特色产业和资源产业;较发达地区要将产业承接和产业转型升级并举,适当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这一战略思路,王宏认为,珠三角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而赖以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市提高产业准入门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可以避免走珠三角发展老路。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和创造品牌
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已渐行渐远,对我市来说也不例外。产业转移要寻找到竞争优势,这对污染较少、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不难。如何将承接过来的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麻雀”改造成“凤凰”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自主创新,创造品牌,提高附加值是改造的必经之路。
上个世纪,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日本因为重视技术创新,重视创造品牌,打造了索尼、日立等一批叫得响的品牌,在产业转移出去后,仍然牢牢掌握了产业上游的技术。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因为创造品牌的意识不强,某些产业转移出去后丧失原有优势,以致于出现产业空心化。这是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汲取的教训。
其实,我市早看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全市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提出,市财政每年安排4800万元,用于扶持企业技术改造、产学研合作、品牌建设、专业镇建设和三大集团科技发展。从2008年起设立产业引导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对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县域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培育扶持,县级财政按1:1比例配套。对转入省产业转移园内的企业,从投产起的3年内,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的地方分成部分的50%,由财政按年度返还企业,用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升级。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我市扶持自主创新的决心和力度是相当大的。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主要还得靠企业
政府的扶持毕竟只是“杯水车薪”,因为说到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主要还得靠企业。
王宏认为广东商业文化里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不太注重自主创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中小企业一愁没有资金投入自主创新,二愁自主创新风险太高。所以,日本中小企业联合创新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同一行业几家企业联合起来搭建技术研发平台,研发成果共享,从而带动提升整个产业。“众人拾柴火焰高”,从长远来看,竞争与合作应共存,行业的发展需要互相协助,从而可以突破自主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瓶颈。
“我认为不仅要重视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追求,还要重视经济发展的内涵。如果我们只追求GDP的快速增长,沿着别人的老路走,那不仅会遇到同样的困难,还会追不上别人。只有走不寻常路才有可能超过别人,虽然最开始它可能看不到收获的果实。”王宏说,珠三角现在已意识到,实现经济转型最后只能依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