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上东村是全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村之一。该村人口1800多人,山林面积却多达6800多亩。长期以来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万元,村民年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
2001年12月惠州市口岸局驻村工作组进驻上东村帮村富民。根据该村实际,驻村工作组与村委会干部研究后确定兴办集体果场。在惠州市口岸局4万多元的启动及后续资金支持下,2002年上半年,该村开辟了20亩荒山,种下了橙、柑、桔果苗1800棵。此后又扩大了13亩,种下红光橙、年桔1000多棵。而为了使果场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惠州市口岸局先后又资助了数万元用于果场的人工、肥料、农药、灌溉等支出。“去年仅村办果场就给上东村带来8000多元的收入,今年果场收入估计有12000多元。”村委会主任黄远明对记者说道。集体果场的兴办激发了村民利用山坡地办果场的热情,仅村民刘军文一户就种植了100多亩果树。据黄远明介绍,目前全村果园面积达1500多亩,年产量估计可达75万公斤。
在驻村工作组的支持下,除了办果场,该村还积极发展小水电。在市口岸局的支持下,上东村还以土地折价入股与当地一家公司合办坪河小水电站,同时还与临近的新丰县一个体户合作另建一座小水电站,除了每年的固定土地补偿款收入外,还有按股份分红收入,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实力。而市口岸局驻村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正争取筹集5万元建设珠江田电站,一旦建成,上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将向前迈一大步。
今年的特大洪灾发生后,市口岸局火速筹措6万元赈灾款,帮助蓝田乡和上东村救灾复产,为该村受灾群众及特困户发放了4000多元的救灾慰问金,同时还帮助该村维修倒塌房屋,修复受损水利设施、村道、桥梁等基础设施。
本报记者张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