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产业化经营“牛鼻子”
转载
于 2010/07/12 15:14:5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63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我市近日召开的“中国梅菜之乡”品牌研讨会,不仅使具有悠久历史的惠州梅菜进一步飘香海内外,而且对做强做大我市特色农业,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在采访中深深地感受到,我市各地对做强做大梅菜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的呼声相当高涨。
用特色质量信誉提高市场占有率,让惠州梅菜成为驰名品牌
与会者对我市梅菜生产、经营情况和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探讨,普遍认为,目前惠州梅菜种植的规模不大,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梅菜产品加工粗放,规模小,精、深加工少;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力度不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力度小,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经营者品牌意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产业链条连接得不够紧密;梅菜文化建设滞后,影响了梅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
为此,与会者建议,必须实行产业化经营,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必须严格按照安全食品标准操作,使梅菜大步走出国门;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和产权保护意识,使惠州梅菜成为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驰名品牌;必须建立健全市场营销网络,用特色、质量、信誉提高市场占有率。与会者还建议,要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梅菜产品科技含量;要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政府部门要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全方位推进梅菜产业化经营;要加强梅菜文化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惠州梅菜品牌深入人心。
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解决深、精加工和销路问题
市农业局局长刘仕启表示,全市农业部门要对全市农业产业布局进行调查,统一规划,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要像四川组建榨菜集团那样,引导有关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惠州梅菜集团,真正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
各县(区)与会的领导表示,要认真贯彻市委的部署,抓住有利时机,创更多的产业品牌,做强做大惠州农业。惠城区区长李韶春表示从3个方面迅速贯彻市委的工作部署:一是立即做一次全区农村水土状况调查,摸清适宜种植梅菜耕地数量的底子,为扩大梅菜种植面积打好基础;二是尽快成立“惠州梅菜”生产领导小组;三是加紧与一家外地企业洽谈,促使其梅菜项目尽快上马,并力争引进更多的企业落户惠城区参与梅菜产业的生产和经营。龙门县副县长林火胜表示,研讨会成果不仅适用于梅菜产业,对马铃薯、甜玉米及其他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很有启发,龙门要在8万亩冬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在王坪、沙迳、路溪等镇建立冬菜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一两家农业龙头企业,解决冬菜深、精加工和销路问题。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乡镇代表认为,专家们的发言使他们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懂得了如何牵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惠城区矮陂镇委书记刘洪添表示,要抓好梅菜行业协会建设,加强产业研究,实行无公害标准生产,打响惠州梅菜之乡的品牌,使矮陂群众分享到梅菜产业化带来的实惠。
把梅菜加工、销售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为梅菜生产再添一把火
这次研讨会也极大调动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广东祯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子光表示,这次研讨会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更是一个平台,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擦亮惠州梅菜品牌。金鹅企业集团是一家外地企业,该集团副总裁陈志荣表示,研讨会让他们看到了梅菜产业的市场前景,他们将斥资1.8亿元在惠城区矮陂镇投资一个旅游项目,准备再上一个梅菜项目,把梅菜加工、销售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为梅菜生产再添一把火。惠州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市首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公司,董事长刘佛带表示,该公司将继续指导村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本公司“绿色食品”的品牌不褪色,今年还准备上一个国家高新技术项目进行梅菜制种,以做强做大梅菜产业。 本报记者李光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