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市和县区都做了许多保护工作
近几年来,市政府举办了一系列艺术节,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构思新颖别致,格调清新典雅,活动气势恢宏,充分反映了惠州民间艺术的品位和人文水准,赢得了观众一致赞誉。我市还积极参与省民间艺术之乡评比活动。这些都对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
据市文化部门有关人士介绍,20世纪80年代,市文化局成立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和编辑委员会,对全市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进行搜集和整理。各县(区)也不定期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到各乡镇,调查了解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情况。如惠东县文化局组织业务骨干到黄埠、港口、盐洲、平海等乡镇采风,通过开座谈会、邀请民间艺人即席演唱、观摩演出、录像等形式,搜集、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民间渔歌素材。惠东县文化局组织创作人员在参照惠东渔歌素材的基础上创作、改编了大量的深受群众喜爱的渔歌。如《赞海花》、《春满渔港》、《港口之歌》、《渔家乐》等。龙门县文化局把蓝田瑶族舞火狗活动改编成舞蹈搬上舞台,并获得广东省第二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银奖。
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献计献策
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保护工作时间长,跨度大,涉及专业多。虽然我市在民间文化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缺乏全面系统规划,加上人才不足、资金缺乏,使民间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如何保护民间文化?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有识之士。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民俗协会理事苏方桂认为,许多人类的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知识,都融会到各种民间艺术和民俗中。文学家要把民俗吸收到自己的文艺作品中,这对民间民俗文化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法。
惠城区方志办副主任林慧文提出,采取举办相应的表演活动、地方性民歌节、东江麒麟艺术节等,用继承、改造、发展的观点去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省民协会员、市民协副秘书长谭山宜提出,现有的一些民间文化遗产可设展览馆等保存;失传的要想方设法挖掘;对制作比较粗糙的手工艺品,如惠州纸扎灯笼等可改良工艺,使之变得精美。
政府主导和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
民间文化的保存,通过文字音像手段记录下来,与实物一起收藏展示在博物馆里,当然是一条重要途径。然而,更重要的是,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气质、思维方式,活跃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休闲娱乐当中。这就要实行政府为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经验,如法国就有“法国风景和审美观保护会”、“文化遗产基金会”等组织协助政府开展保护工作。我国云南省将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并已形成了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民间文化保护的良好格局。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
本报记者刘明霞 巴山 通讯员童年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