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充分挖掘其有益价值理念,为文化建设增添新亮点
□李靖国
罗浮山又称东樵山,与南海西樵山齐名,享有“南粤名山数二樵”的盛誉,素为道教十大名山之一,又被称为“第七大洞天”。
罗浮山宗教文化最显著的特色在于佛、道和谐相处,传统的儒教思想又贯穿在佛、道二教之中。佛、道各以本教为主,在向前发展的同时,又自然形成了互相吸纳与补充的态势。
罗浮山佛道两教从来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和谐共处
唐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曾下旨:“罗浮山为华首菩萨佳处,见诸佛典,可特立延祥寺、华首台、明月戒坛”。此后,罗浮山道、佛同驻,观、寺林立,极一时香火之盛。博罗县邬榕添先生引史书考定,罗浮山宗教极盛时,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
先说罗浮山的佛教,历史上曾存在的“十八寺”,现大多数均颓废,仅存华首、明月、南楼三寺。历来以华首古寺为罗浮山第一禅林,已历千年,屡经废立,于198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重建,第二年博罗籍港胞关耀昌先生募集巨资,重建华首古寺,乃焕发青春,重放异彩。罗浮山佛教,应属传入中国的大乘佛教(汉文系统)体系中弘忍弟子惠能创立的禅宗(南宗),《六祖坛经》为其代表作。该宗提倡心性本净,佛心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读经、不礼佛,不立文字,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故自称“顿”门。在中国佛教中,禅宗摒弃烦琐哲学,可以认为是佛教中的改革派。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促使善男信女放下包袱,幡然悔悟,弃旧图新,与儒教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理论、道教内外双修的理论,达到了融通。自从罗浮山佛、道共存以来,从来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信守“和为贵”的原则,和谐共处。当然罗浮山佛教资格与影响与道教不在同一层面上,因此就宗教名山的意义而言,主要指罗浮山的道教。
罗浮山道教鼎盛时期,拥有“九观二十二庵”。这“二十二庵”的影响远远比不上“九观”,姑且存而不论。“九观”现仅存冲虚、黄龙、九天、酥醪四观,而以冲虚观的道教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罗浮山作为道教名山,也是以冲虚观作为葛洪的道场而成为标志的。
葛洪不但改革与创新了道教思想体系,而且还是人才学家
葛洪(283年-363年)是中国东晋时代杰出的道教改革家和卓有成就的学者。葛洪早年立志为儒,意欲振兴儒教,力挽颓世。后时局恶化,精神上备受刺激,遂舍儒入道,寻求长生不死之方术,竭力提倡神仙道教。葛洪博学洽闻,析理明辨,著述宏富,词章优美。主要著作有《抱朴子》内篇20卷,外篇50卷,《神仙传》10卷,《金匮要方》100卷,《肘后备急方》3卷,《碑颂诗赋》100卷等,代表作为《抱朴子》。《内篇》论神仙黄白、鬼怪变化、养生延年、驱邪却祸之事,属道教。《外篇》评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风俗良窳,属儒教。在葛洪以前,道教理论缺乏体系,葛洪首次提出“玄”的概念,作为道教思想的核心。这个超自然的“玄”是创造天地万物之母,“玄”也就是老子说的“道”,所以他又称之为“玄道”。葛洪把修炼“玄道”视为成仙的途径,这是葛洪对道教思想的开创性贡献。葛洪认为长生不老之神仙肯定存在,但他又强调可以通过内外双修达到神仙的境界。葛洪指出双修的六条途径:一是志诚信仙,禀值仙气;二是博闻体要,择师勤求;三是广知众术,养生却害;四是恬静无欲,守一而足;五是金丹大药,宝精行气;六是积善立功,忠孝为本。葛洪关于神仙的思想与理论,固然存在消极虚无之弊,但儒家的修养、忠孝,佛家的行善、积德均是他宣扬的真谛。在这个基础上,人都可修成神仙,这和儒家“人皆可以为舜尧”高度吻合,在指导思想上有很大的积极因素。
葛洪不但改革与创新了道教思想体系,而且是东晋以前神仙方术的集大成者。在炼丹史上第一次辑集了许多曾经失传的炼丹著作,详细记载了炼丹方法。《金丹》、《黄白》两篇中有些方法和理论是反复实验的记录和总结。在世界化学史上,葛洪是第一个提炼出汞元素的科学家。炼丹家往往兼长医学。现存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在若干病症的治疗方面,确实是他给人看病(绝大多数是平民百姓)的临床总结,很有独到之处。此外,东晋的葛洪就怀有以人工方法制造云、雨、霜、雪的超前科学意识,极为难能可贵。葛洪以科学家、医药家、儒教思想集大成者来统摄“神仙道教”,难怪对后世的影响如此巨大而深远。此外,葛洪还是一位人才学家。他对人才曾进行过细致而周密的研究。剖析了从“圣人”至“下人”的四十种善人和由“悖人”至“刺人”的四十五种恶人的各种特征,提出系统的识别、选择和考验的途径及方法,见解非常卓越。
要对罗浮山宗教文化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弘扬其精华,排斥其糟粕
在人类的文化知识领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科学及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等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佛教和道教一直是两大重要思想潮流。佛教思想对于推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佛教文化的精华,如敦煌壁画和经卷,龙门、云冈、大足等地的石刻,金代的赵城藏等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灿烂篇章。
中国本土产生的道教曾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科技、道德、风俗以及生活方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道教文化在追求“道法自然”的过程中,对医学、化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文化大市的过程中,我们要对罗浮山的宗教文化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弘扬其精华,排斥其糟粕,使其为我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