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古风新韵奏乐章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古风新韵奏乐章

转载 2010/07/12 23:02:4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 113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一座城市的文化是一串环环相扣的长链,既串着前天和昨天,也连着今天和明天。
    沿着这条长链追溯历史,观照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惠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江之滨,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一曲曲古风新韵演奏的优美乐章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丰富的古迹,秀美的山川,独特的民俗。惠州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滋润着开放的文化
    惠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惠州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给惠州这座古城留下了厚厚的文化积淀。
    位于博罗县罗浮山麻姑峰下的冲虚观为全国重点道教寺观之一。周围还有葛洪衣冠冢、稚川丹灶、洗药池和朱明洞天等古迹。罗浮山不仅以其秀美闻名天下,还有大量的摩崖石刻,计有百余题,内容多为赞美罗浮山风光景致,亦有传说、故事、官衙文告、佛道语录等。
    说到惠州,人们不能不提及西湖。在我国众多的西湖中,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颍州西湖齐名。惠州西湖风景以质朴、深邃、曲折取胜。苏东坡曾有惠州“山水秀邃”之赞,道出了惠州西湖风景的特质。
    除罗浮山、西湖风景名胜外,惠州还有“胜地钟灵传异事,巨人留迹寄苍苔”的汤泉、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的龙门县南昆山等一批风景名胜古迹。这些人文、自然景观构成了惠州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惠州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己鲜明个性的文化,其特征表现为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在惠州,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客居惠州的外地人,都能和睦相处。惠州文化的开放性,让历代名宦重臣、骚人墨客荟萃于此。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就有400多人。
    无数先辈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纵观近现代史,惠州涌现了一大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他们之中,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罗仲霍,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廖仲恺,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还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南昌起义代前敌总指挥、新四军军长等职务的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叶挺。
    1900年,郑士良组织指挥了三洲田起义,1907年陈纯等人在七女湖再次组织起义,沉重打击了清廷在南方的统治,扩大了革命的影响。
    1925年2月和10月,国民革命军先后两次东征,第二次东征攻克了号称“南中国第一天险”的惠州。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湃亲自到高潭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高潭镇的中洞村曾被誉为“东江红都”。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司令部等机关均设在中洞村。
    1938年12月,曾生等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叶挺的家乡惠阳沙坑周田村成立,然后攻占淡水镇,建立惠阳县第二行政委员会等抗日民主政权。该队后来发展壮大为名震中外的东江纵队,开创了华南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十五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和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把握未来城市文明演变方向,立足城市文明创新,惠州人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抒写着历史名城的新篇章
    惠州的历史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珍贵遗产。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好历史风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惠州的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逐步得到重视,惠州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进入21世纪以来,惠州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潮,一批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城市化进程加快。去年,惠州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从沿江城市变成沿海城市。针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实际,市委、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提出:“把握未来城市文明演变方向,立足城市文明创新,研究城市化发展战略。”
    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地、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建成了具有较高档次的市区下埔滨江公园文化广场、数码广场、市民乐园、市体育馆、叶挺纪念馆、东江纵队纪念馆、惠阳体育馆、惠州日报报业大厦等一批文化设施。
    总投资900多万元、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的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已于去年12月1日正式开放。投资280万元的惠阳叶挺故居维修和环境整治工程已经完成,并对故居文物进行了重新布展。由市政府和香港慈云阁董事局共同投资建设的惠州慈云图书馆,于去年10月封顶,转入二次装修阶段,预计今年5月1日建成使用。
    我市还非常重视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去年完成了全市博物馆、纪念馆馆藏文物的清仓造册工作,图书馆也完成了古籍、古书画的登记。同时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惠东、龙门两个山区县建起了37个文化站。
    历史云烟散尽,风流还看今朝。惠州人民正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抒写着历史名城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曾祥平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