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走进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聚和堂,寂静的味道立刻从这座规模庞大的祠堂里飘了出来。走了大半个祠堂,只见院内晾在竹竿上的几件衣物,只听见天空中传过几声鸟鸣,却见不到人影。兜转了一圈,在一条长廊内,才见到一位老人正在和泥浆准备修葺房屋。这位老人名字叫关耀堂,是低冚村村民。
这么庞大的建筑,却见不到几个人影。看出了记者的疑问,老人停下手中的活说:“人多的时候,这座祠堂有400多人,9个姓氏的族人都在这里住,现在大都搬出去喽……”在这座安静的祠堂中,老人向记者娓娓道出十八姓祖先的故事。
反清十八姓结义兄弟接受招安落籍低冚
关耀堂说,聚和堂建于清朝年间,正是由十八姓祖先所建。十八姓祖先为什么将聚和堂选址于低冚?他们又是为什么聚集在一起?原来,在十八姓祖先的后代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几年后病死,其余部高举 “反清复明”大旗,流落南方各地。其中一部几经波折在广东龙门、增城、从化交界的崇山峻岭中扎根。这支人马,依托牛牯嶂丛林,与清朝官军斗智斗勇,持久周旋,清政府始终不能剿灭这支义军。最后,清政府不得不采取招抚策略,与之议和招安。其中一支十八姓结义兄弟于公元1722年,接受招抚,落籍龙门永汉低冚。招抚事宜,立石碑记载,清政府亦将此地更名为“归化”。经清政府划定,1000多亩田地作为十八姓兄弟共同产业。十八姓兄弟在低冚建村舍、奉祠堂、立族规,并设堂号,取名“聚和堂”。
在广州博物馆藏书《龙门县志·卷十二·县官志二》中,有一段关于龙门知县萧大成的记载,其中述及了低冚招抚诸事:“永清低冚山寇负隅,大成谕以福祸,即就抚。分命垦地耕种,荒芜尽辟,悉为良民。大成喜,更名其地曰归化……”这一段文字证实了十八姓兄弟的历史真相。
炮楼、炮台、挡墙已被拆毁
据了解,如今十八姓兄弟延续下来的有刘、关、张、丘、邓、唐、赖、钟、李九姓,其中以钟、李两姓居多,九姓子孙分别聚居于新钟屋、沙帽石等自然村。
聚和堂是十八姓族人共有的祠堂,安放了十八姓祖宗牌位,供春节、重阳时子孙祭祀。关耀堂说,他幼年时曾在聚和堂内居住过。据他回忆,以前祠堂建筑相当壮观,有四角炮楼,还建有专门为春节或其他庆典放炮的炮台,设于村庄的西南角,相传以前每年春节放炮耗用火药50多公斤以上,祠堂大门外池塘边还建有一堵5米高的挡墙。“但是,炮楼、炮台、挡墙都在抗日战争前后被拆毁,只留下了祠堂。可惜的是,这一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也被拆毁了。”老人平静的言语中,仍流露出无限的惋惜。随后,族人在聚和堂原址旁建造了合和堂,供后人居住。最近几年,合和堂改名为聚和堂。
记载历史的石碑一度被丢入河中
所有聚和堂建筑都被拆毁殆尽,就连记载着当年招安事宜的石碑,也难逃厄运,只留下残存的半截石碑。在聚和堂一间房内,关耀堂将藏好的石碑抬出来,看到碑面上落满了灰尘,他顺手拂去,碑面变得清晰起来:居中的是两个大字“归化”,读其两侧的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到:“康熙六十年二月初八给授抚子民刘子风黄孔生……”百年沧桑尽刻画在这半截的石碑中。
“我父亲生前很关注这块石碑,好几次都将石碑搬到不同地方,保存好以免遭到破坏。曾经石碑还一度被丢到河里去了,是我父亲自己抬回来的。”父亲去世后,关耀堂老人就成了这块石碑的守护者。曾经有来自广州的人向关耀堂提出以上万元的价格购买这块石碑,被关耀堂拒绝了。“这石碑上面写了我们的来历,如果卖掉了,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的来历也就没有根据了,后代也看不到了,找不到根了。”关耀堂反复地强调祖宗的“根”,在他眼里,这块石碑就是十八姓兄弟后代的“根”。
每年农历九月初五族人回祠堂拜祭祖先
虽然古老的聚和堂在抗日战争后已损毁严重,但其仍然有着极大的凝聚力。据了解,每年农历九月初五,枝繁叶茂的十八姓兄弟后代都会从各地奔回低冚,共同拜祭十八姓祖先。拜祭仪式非常隆重,除了必备的三牲,还要敲锣打鼓、舞狮。“拜祭祖先不分谁家,十八姓先人一起拜,所有在外的子孙都回到低冚一起上山祭拜,浩浩荡荡非常热闹壮观。”对于聚和堂后人来说,祭拜祖先是族人每年一次的盛事,拜祭完后,后人全都聚在聚和堂摆酒席,最多的时候摆了50多围台。2008年2月,正值聚和堂十八姓祖先应招聚居286周年纪念日,低冚聚和堂文化编纂委员会出版了《低冚聚和堂文化》一书,讲述了十八姓祖先战斗故事及聚和堂的渊源,以为纪念,供后代子孙了解聚和堂和其背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