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见龙围成就百年教育世家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见龙围成就百年教育世家

转载 2010/07/12 23:57:0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罗孝宗 魏云鹤 2941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见龙围已无人住,但村民仍悉心维护


新围村民小组村民向记者讲述见龙围的历史

    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新围村民小组是一个位于天堂山脚下的偏远小山村。清朝道光四年 (1824年),在龙门县城经商致富的刘学荣相中这里,建屋定居,并取名为 “见龙围”。33年后,他的孙子刘士骥出生,刘士骥后来成为晚清教育界名人。此后的百多年里,刘氏家族从经商转而从教,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近日,记者来到新围村,探访了这座传奇的古宅。

    刘学荣经商致富慷慨好义
    见龙围房屋由砖石砌墙,木材架梁,屋顶盖瓦,甚至连那些大户人家祖屋雕梁画栋、精雕细刻的遗迹都没有。这是见龙围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整座围屋为三堂、二横、一围龙布局,中轴线为三堂屋,左右置横屋。三堂屋前有一禾塘,禾塘前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无论是从房屋样式,还是建筑材料,见龙围都与当地普通的客家民居大同小异。只有门前耸立的“石旗杆”和厅堂石刻的历史介绍,显示着这座古宅的主人曾经的不平凡。
    在新围村民小组,几乎家家户户都知晓刘学荣以及刘家的故事。据刘氏家谱记载,见龙围的建造者名叫刘学荣,当时家住龙门县城。《学荣公史记》称他“年少立志不凡,性刚毅勤奋,聪颖过人。”但是因为家里穷,没法求学深造,被迫早早休学,靠摆流动摊档过活。一位村民说,刘家虽然穷,家风却很好。饭不够吃,刘学荣宁肯自己饿着,也先让父母吃饱。“乡人知情,皆以孝称之。”刘学荣颇具经商头脑,有了一些积蓄,他就不再摆摊,而是开了间咸鱼杂货铺,不久又开了酒米杂货铺,慢慢地脱贫致富。有了钱,刘学荣开始振兴家业。选来选去,他看不上繁华的城镇,却相中了偏僻山脚下的新围村民小组。1824年6月13日见龙围正式动工兴建,1826年3月24日落成入伙。
    记者走访过不少雕龙画凤的古宅,其耗时都是长达八九年甚至10多年,而刘学荣建新屋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村民都说,由此可见他并不是那种炫耀露富的暴发户。刘学荣“为人慷慨好义,凡事公益,靡不乐为”,道光癸丑年,全县闹饥荒,他把铜钱堆放满屋,叫乡亲们来取,“人皆得五十文,称谢不绝”。此外,他还为当地修路架桥,做了不少好事,县官赠他“同镶义举”、“乐善好施”两块匾。俗话说,好人有好报,刘学荣活到79岁高龄才过世。

    刘士骥筹办中山大学前身——— 两广优级师范学堂
    见龙围刘氏后人里,影响最大、名声最响的要数刘学荣的孙子——— 刘士骥了。刘士骥生于1857年,在见龙围勤学苦读,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
    20岁时,刘士骥终于走出山村,入读广州粤秀、越华书院,考试“连擢第一”,被同学称为“下山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考取举人。1902年,终于得到机会做官,署理广西永淳知县。刘士骥上任后,主抓的第一要务就是兴办教育,振兴学校。当时社会动乱,该县原有的两所义学全遭废弃,他立即召集当地士绅,出钱出力,修复了义学,改为蒙养学堂(初级小学),后又筹款兴办了紫澜学堂。他认为,要国家富强,必先兴教育,“通考泰西富强之故,其原因全在于兴学”。
    两广总督岑春煊得知刘士骥热心学务,于是聘他出任两广学务处查学委员,发展新式教育。在此期间,他在广州先后创办了清平、善庆、芳村、丛桂、观成、珠光、东关等7所小学堂,规定凡旅省人士之子弟皆准入学就读,还一手筹办两广优级师范学堂 (中山大学前身)。筹办大学堂,钱从何来?最后他想尽办法,争取到广州芳村一寺庙的住持支持,捐资开办师范学堂。其后,广州长寿寺因案充公,刘士骥又奉准将长寿寺开作大市场,每年得金六七万,以供师范学堂常年经费。
    光绪三十二年(1906),刘士骥被推荐由清政府派往南洋考察学务。他在东南亚各国游历3年,一方面详细考察当地的办学情况,吸取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帮助当地华侨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回国之后,刘士骥受当时洋务运动的影响,开始尝试实业救国。1908年在广西创办振华实业公司,计划开采银矿、修铁路、开银行,并亲自到美国招商引资。可惜由于利益纠纷,一年之后,被仇家杀害于自己的住所,壮志未酬。
    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时代,刘士骥未能施展抱负,但办学兴教的行动,却让他成就了自己。后来岭南学堂监督(校长)钟荣光评价为他“务达其平生之志者,则惟教育普及一事。自充两广学务处员以来,粤中各学堂赖其保存成立者,不可胜数……先生诚学界之伟人哉!”
    刘士骥死后遗体归乡。据说,为督促清政府破案洗冤,停棺3年才正式入土下葬。至今长眠于见龙围对面的山坡上,守护着这座百年老宅。

    如今不少年轻后辈走出山村上大学
    刘学荣依靠做生意成功,改变了家族贫穷的命运,但他并没有觉得有钱就够了,他更看重的是求学取功名,认为那才是真正的光耀门楣。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以《朱子家训》严格约束子女。
    事实证明,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他的4个儿子,个个都取得了功名:大儿子授贡生;二儿子授六品军功;三儿子是国学生,授五品文林郎;小儿子也获六品军功,刘家由此真正开始兴旺了。而且后辈们,绝大多数都走了教书育人之路。记者从见龙围墙壁上贴的《见龙围发展史》上看到,自从刘学荣后至今,刘氏家族经历了7代,有10多人当过学者、教授、校长、教育局的官员。现任新围村村民小组长刘丽明说,当地村民都是刘氏后人,自从见龙围落成,祖上到此定居后,重学重教的家风就一直传承下来,至今不息。由于地势偏远,新围村经济依旧落后,但是村民们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至今仍有不少年轻后辈成功地走出山村,上大学深造。
    如今,见龙围已经不再有新围村刘氏后人居住,但是当地村民依旧精心呵护着这座共同的祖宅,修复残垣断壁,不让其毁坏,并整理刻印祖宗功德,教育子孙,移居外地的刘氏后人也时有回乡祭拜。除了做家族缅怀先祖的祠堂,见龙围还成为了当地知名的历史人文经典,配合天堂山自然美景发展旅游,吸引外来游客,发扬刘氏世代重学重教,报效国家的传统,同时也发展经济,造福当地村民。
    通讯员吴潮龙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