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又下雨了,碉楼里的木地板又要遭殃了。”龙门县麻榨镇南滩村村民看着雨天无可奈何。村民口中所说的碉楼是村里的南滩碉楼,这座清代嘉庆年间的建筑历经百年风雨近年来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参观,甚至还有外国游客,然而由于屋顶漏雨情况严重,碉楼破损速度也越来越快。经过建筑技术人员的勘测,维修碉楼的费用大约需要5万元,而目前村里只筹集到了1万元,村民们对此十分着急。
走访
碉楼高5层,里面大部分为木制结构
在龙门县麻榨镇文化站站长洪镜辉的引路下,记者一行来到了碉楼所在的龙门县麻榨镇南滩村。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片古民居,小村庄的房屋砖墙透露着房子的岁月。房屋之间的小巷通往各家各户,老人和小孩悠闲地在小巷中摇着蒲扇纳凉。南滩村村长何启城带着记者穿越一条条小巷,走到尽头,南滩碉楼就出现在眼前。
碉楼是一座5层高的建筑,从外形看保存完整,楼面上有序地布满了品字形小孔,楼顶安有3条各式的避雷针。碉楼底层的石基尤其明显,皆由花岗岩石块砌成,据说每条花岗岩重量过500公斤,花岗岩石基有3.5米高。何启城带来钥匙开启了碉楼的铁门,一股长期阴暗而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定定神才看清里面的构造。入门后有一口井井口已被封上。碉楼内采用中廊式分布,每侧有5间砖木结构的房,除了墙体外,地板、走廊、楼梯大多为木制结构。沿着木楼梯而上,楼内稍显昏暗,但透过每个房里的小孔,光亮已经足够看清各处。
记者发现,每层建筑面积约190平方米,尤为特别的是,碉楼1~4楼结构相同,分别作寝室与小厅,而第5层则用砖墙间隔出3个相通的大厅,并铺有石地板,墙壁上还残留着精美的彩绘壁画。
问题
楼内潮湿,部分房间梁木已完全烂掉
上世纪60年代后,碉楼归属于公家,有一段时间,村民都争相把自家的一些杂物放到碉楼里,弄得很杂乱。近10多年来,村民觉得应该好好保护这座碉楼,于是大家又自觉地把自家的东西搬出碉楼。目前,南滩村仍住着500多人,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姓何,守护着这个古村落。如今碉楼安装上了铁门,钥匙由每一届的村长保管,人们不能随意进入碉楼内。
由于碉楼有许多门窗,并且没有窗纱,碉楼成了蝙蝠的聚集地,大量的蝙蝠成了这里长期的住宿者,记者在楼内各处走了一遍,发现到处都铺满了厚厚的一层蝙蝠排泄物。虽然村民保护碉楼意识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碉楼的屋顶存在漏水现象,楼内很潮湿,有些房间的梁木已经腐化,甚至部分房间的梁木已经完全烂掉。“最近几年,经常有人来参观碉楼,还有外国游客大赞碉楼。但是,如今碉楼的屋顶漏水日益严重,碉楼大门口上面挡雨的瓦檐也有点剥落了,木地板再不修整,过几年估计也要全部烂掉。现在我都不太敢让游客进去,担心人身安全问题。”何启城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份申请报告,里面提出希望文化部门能给予该村资金对碉楼进行维修。何启城说,经过有关建筑技术人员的勘测,维修碉楼的费用大约需要5万元,目前村集体只筹集到了1万元。“申请报告提交上去之后,却一直没有回音。”
回忆
清朝时是未成年女子的“坐楼”
据何启城说,清朝期间,作为大地主的先祖较为富裕,让全村的未成年女子全部在碉楼里面生活,直到出嫁年龄才搬出碉楼,当时名为“坐楼”,也曾一度充当村里的“临时住房”。
记者采访时,阴凉的巷子里,几位耄耋之年的老婆婆正在纳凉聊天。82岁的黄小刘婆婆告诉记者,她15岁嫁到南滩的时候,丈夫家的住房十分紧张,没有新房于是她被安排到碉楼里住了一段时间。“碉楼里面夏天的时候非常凉快,搬出来之后我们都经常过去那边纳凉。”黄小刘婆婆还说,后来住在碉楼里的还有一个戏班,他们都是本地唱粤剧的,而三四楼则是作粮仓之用。解放后,碉楼不住人了,只有在发大洪水时人们才搬进去。
而1969年出生的何启城则回忆道,在他少年时期碉楼也是他们的好去处。“小时候碉楼四周是水池,我们就在水池里游泳、捕鱼。当时游到碉楼脚下时,碉楼底下的台基非常光滑,我们就游到那里去歇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