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舞火狗”冲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舞火狗”冲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载 2010/09/07 15:43:0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佚名 1505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2006年 6月,“舞火狗”被选为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火狗”是蓝田瑶族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是岭南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一块活化石。“我们将重新打造、包装、推介‘舞火狗’文化,冲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门县文广新局局长钟福新说,今年,该县将在中秋节举行火狗文化旅游节。

    既是祭祀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礼仪
    每年中秋节的白天,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各村妇女都要上山采摘黄姜叶,为晚上的“舞火狗”作准备。姑娘们都是村里的未成年少女,她们要在长辈的帮助下完成 “火狗姑娘”的扮演:黄姜叶组成裙子状,用山藤扎绑于腰部及两手臂,叶上插满点燃的线香,头戴竹笠,竹笠四周也插满香火,双手各执三支香。
    中秋夜,参加“舞火狗”的少女先在宗祠里奉上狗粮袋,点燃香火,祭拜祖先,祈求风调雨顺。然后围着篝火跳起舞蹈,反复唱着古老的歌谣:“火狗仔,总唔来(还不来)?来罗!来罗……”最后,火狗队游舞到村外河边,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统统扔到河里,再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邪气。在整个“舞火狗”活动中,男青年一直在旁燃放鞭炮。
    “舞火狗”既是蓝田瑶族的一种祭祀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礼仪,每个瑶族少女至少要参加两三次“舞火狗”才能谈婚论嫁,所以,“舞火狗”仪式也是蓝田瑶族少女的一种“成年礼”活动。“舞火狗”动作古朴、简单,无音乐伴奏,具有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格。

    年内举办龙门原生态文化晚会
    “今年,我们计划举办一场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于一体,极富龙门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有较高文化艺术品位的歌舞表演专场。”钟福新告诉记者,这场龙门原生态文化晚会有《舞火狗》、《织嫁衣》等歌舞,还有新创作的歌舞《蓝田恋》。
    “《蓝田恋》是‘舞火狗’的衍生品,目前,我们已经创作出词曲,接下来将进行歌舞编排。”研究瑶族文化近30年的龙门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段粤川介绍说。对于瑶族歌舞创作,该县制订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参加国际性大都市的大型展演活动,把龙门地区特色民俗风情歌舞表演专场推广出去。
    该县提出,加强龙门地区特色民俗风情文化产业发展,继续打造以“舞火狗”为主打特色节目的龙门地区特色民俗风情品牌。同时,扶持壮大蓝田瑶族风情园区发展,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建设瑶族特色文化风情一条街、瑶族民俗村、瑶族生态博物馆、瑶族文化研究中心、瑶族文化培训中心等,弘扬和发展瑶族文化。

已有0人点赞
急聘工作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