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外来工成书记镇长座上宾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外来工成书记镇长座上宾

转载 2010/09/14 14:36: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魏云鹤 234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以前碰到纠纷,或者遇到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了,我们首先想到是自己解决。维权的办法是靠人多势众,让对方害怕或者打败对方。现在有了‘外来工之家’,碰到事情可以直接找镇里领导解决。”9月9日,在龙门县龙江镇打工的外来工谭仕荣告诉记者,有一个属于外来工自己的“家”,使得他们这些外地人在龙江镇打工创业安心多了。记者了解到,龙门县龙江镇成立的“外来工之家”为外来人员服务,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难题,受到外来工的欢迎,成立1年多以来,镇里成功调解处理了8宗外来工劳务纠纷事件,帮助外来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10多件。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都大幅下降。

    现场
    镇领导与外来工代表一起唠家常
  近日上午,从外省来龙门县龙江镇打工的刘戴其、钟树声、张玉良、谭仕荣等人受邀来到镇政府,与龙江镇委书记王容生和副镇长廖挺扬等镇干部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大家工作还顺利吧,是不是又有哪位揽到新业务了或是升职加工资了?老乡们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帮忙的?”座谈会一开场,王容生就抛出了一连串问题。“谢书记关心,我们都还好。前段时间提的几件事,廖副镇长批示下来后,现在都已经解决了,老乡们特意委托我向你们说声感谢呢。”刘戴其笑着回答说。这样的座谈会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了,所以,彼此之间就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样,没有太多拘束,也没有很多客套话。自从龙江镇“外来工之家”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他们每个月都会与副镇长廖挺扬以及龙江镇劳动所、司法所、综治办等部门的负责人面对面座谈一次,而王容生也规定自己每个季度都要抽空参加一次这样的座谈会,倾听外来工的心声。
    刘戴其和钟树声都来自湖南,张玉良是贵州人,谭仕荣老家在湖北。在龙江镇打工、创业的外地人中,大部分也是来自这几个省份。他们几位都来得比较早,在各自的老乡群体中知名度比较高有威信,所以成立“外来工之家”时,就被大家推举为代表。其中刘戴其和谭仕荣还担任了“外来工之家”理事会的副会长,其他几位都是理事会成员。理事会中,各地的外来工群体都有自己的代表参与,只不过这次有些代表有事没能参加。
    接下来的交谈中,几位代表都反映了各自的老乡群体中近段时间发生的新变化,比如谁从老家过来了,谁到别处去做了,谁准备自己做老板了,谁家里有喜事了等等。镇干部边听边认真记录。座谈会快结束时,有位外来工代表突然提出了个新话题:“书记,中秋节又快到了哦,今年是不是还跟去年一样啊?”此言一出,大家都笑起来。王容生忙回答说:“我记着呢,今年我照样请大家吃饭、发月饼。月饼我都已经准备好了,今年的更大个。”

    做法
    成立“外来工之家”帮助解决各种纠纷
  龙江镇“外来工之家”去年8月份成立后,镇政府特意腾出一间办公室,并重新装修添置办公设备,作为“外来工之家”活动场所。
    “外来工之家”办公室的墙上,整齐张贴着各种详细制度。镇干部和在当地的外来工代表每月1次的座谈会只是其中一项内容。根据章程,除了座谈会外,“外来工之家”还有众多职能。包括负责接待外来工的来信来访,调解劳资纠纷,协调外来工之间的利益冲突、外来工与本地村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帮助解决找工、看病、子女上学等各方面的困难。对政府部门干部的服务不满意,也可以向“外来工之家”反映。
    廖挺扬说,他主管“外来工之家”以来,工作变得更忙碌。目前“外来工之家”最主要的工作还集中在了解掌握动态情况、解决纠纷方面。根据他们的设想,以后“外来工之家”的服务项目还会进一步增加,包括设立老乡帮扶基金,给那些有特殊困难的外来工提供救助;发动更多外来工参与,逢年过节开展慰问,组织文娱活动;开展法律宣传、计生政策宣传,以及为外来工免费培训技能、检查身体等。
    然而,开展这些服务需要更多的资金,目前镇财政每年给“外来工之家”1万元经费,这些钱只能维持基本的办公费用。为此,廖挺扬表示,明年内要争取再增加一两万元经费,同时争取发动一些在龙江镇办企业的老板参与进来,利用他们的力量帮扶外来工。

    目标
    让外来工融入龙江,安心干事创业
  记者了解到,由于当地矿产资源丰富,建材业是龙江镇的支柱产业。有年产16万吨的水泥厂3间,大型采石场2个,石灰窑100多座,石灰粉厂8间。在这里打工的外省籍民工共有2000多人,他们有些自己开车跑运输、有些是石场的体力工、有些是搞石灰粉生产的小企业老板、还有一些是小工头。跟其他乡镇相比,龙江镇的外来工人数并不算多,为什么龙江镇花大力气成立“外来工之家”呢?
    镇委书记王容生道出了原委。原来,龙江镇的外来工与工业区的不一样,工业区的外来工大都集中在工厂里,工厂有严格的管理。而龙江镇的外来工除少部分呆在厂里,大部分是自由职业者。他们分成很多小团体,跟企业合作揽活干,每天接触面非常广,情况复杂、很难管理,外来工之间打架、外来工与当地群众斗殴等现象曾经时有发生。2007年2月,还曾发生一名贵州籍外来工与当地群众因赌博争吵打架而被打伤致死,引发了300多名外来工围攻镇政府和派出所的事件。
    2008年6月,王容生调任龙江做书记,了解到这些问题后,觉得这样发展下去对外来工群体、企业老板、本地村民都不利,也会严重影响龙江的发展和社会和谐,于是尝试着想办法解决。刚开始镇里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了一个外来工工作小组,对辖区内的外来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挑选了10名外来工代表做治安协管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来大家觉得,要更好地开展外来工管理和服务工作,需要有个固定的机制,于是决定成立“外来工之家”。一方面整合政府部门资源,镇领导专门负责督办,外来工找政府办事一站式解决;另一方面,把外来工群体中的代表聚集起来,搭建沟通的桥梁,通过他们来了解情况,协助政府做工作。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更周到的管理和服务,创造更好的环境,让广大外来工能够主动融入龙江,在这里安心生活干事业。”王容生说,为此,镇委镇政府还公开向外来工作出3个承诺:不让一名在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企业恶意欠薪而蒙受损失;不让一名在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不让一名在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维不了权。

    外来工反响
    有困难找“外来工之家”,难题很快解决
  成立“外来工之家”,龙江镇的外来工能享受到什么好处?记者看到在厚厚的两本“外来工之家”来访登记表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每一份表都详细记录着什么时间什么人来反映了什么问题,镇领导批了什么处理意见,事情的处理结果如何。记者看到,所反映的问题,绝大部分都有具体的处理结果,等待时间短的3天,长的也就十天半个月。
    周茶芽来自四川,在龙江镇一采石场干活。今年6月下旬,他在干活时不小心被石块砸中造成骨折。事后他要求老板补偿医药费和营养补助费4.5万元,老板认为是他自己造成的,不愿意赔钱。协商不成,6月24日他来到“外来工之家”反映情况。“工作人员当时问了情况,要我回去等结果。我开始担心不会有什么用,没想到第四天就有干部找到我和老板协商,顺利地拿到了4.1万元。”周茶芽说,要是没有“外来工之家”帮助,他说不定只能跟以往一样,找一些老乡去围堵老板讨公道了。
    来自贵州的陈海在龙江一编织袋厂打工,去年10月份,工厂拖欠了他和工友2万多元工资。与工厂多次交涉没结果后,10月12日,他通过“外来工之家”的老乡代表把事情反映到镇里。很快就有镇干部找他了解情况,并找厂方协商。经过多次努力,11月17日他和工友们终于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镇干部感想
    外来工代表协助平息多起群体性纠纷
  据统计,“外来工之家”成立1年多以来,成功调解处理了8宗外来工劳务纠纷事件,帮助外来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10多件。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都大幅下降。2009年,龙江镇获得广东省“创建平安乡镇先进镇”称号,今年获得惠州市“依法治镇先进镇”称号。“发生一些纠纷时,有外来工及时报告,我们能第一时间赶去处理解决问题。”廖挺扬说。
    2009年8月,因为利益纠纷,岭咀村部分村民拦路,不准搞运输的外来工车队通过。车队也不示弱,强行把拦路的村民推开,车子开过去了。那些拦路的村民就回去跟其他村民说他们被打了,于是村民马上纠集了上百人,拿着汽油、锄头要找车队算账。当时幸亏有外来工代表第一时间报告到镇里,镇干部马上赶过去做工作,成功平息了这场风波。
    同年10月,一名外地司机与本地司机因装载石头发生纠纷,双方马上纠集了数十人打架,镇政府也是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依靠外来工代表以老乡身份劝说,才及时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
    今年2月,龙江水泥厂因国家政策调整关闭,60多名工人(主要是外来工)要辞退,他们与企业老板就下岗补偿问题发生争议,这些工人准备集体上访。获悉情况后,镇政府干部及时介入,促成外来工代表与老板协商,两天之内全部达成了补偿协议。

    声音
    龙江镇副镇长廖挺扬
    以前每天都担心不知什么时候会突发与外来工有关的事件,而且动不动就形成群体性事件。那时候没有“外来工之家”,信息不灵通,而且出了事情去调解时,也找不到外来工群体中大家都认可的人。现在把这些外来工代表聚拢到一起,不管哪里发生事情,我们第一时间就能掌握情况、及时处理。

    “外来工之家”副会长谭仕荣
    以前碰到纠纷,总想靠人多势众,让对方害怕或者打败对方。现在有了“外来工之家”,碰到事情可以直接找镇领导。特别是当选为老乡代表后,有机会经常与镇政府领导交流,能帮其他老乡反映情况提供一些帮助,老乡们更信赖我,我也觉得很有成就感、光荣感。

    湖北籍外来工钟存根
    我以前有事找政府办,都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该找谁,跑来跑去很麻烦。现在不管什么事,找“外来工之家”就行了,自己没时间还可以叫老乡代表转达,很方便。最初听说镇里要成立 “外来工之家”我并不看好,以为只不过是政府作秀,现在才切实体会到,“外来工之家”确实是为大家办事的。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罗孝宗实习生马佩栾 通讯员连文超林 婷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