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编者按 龙门县认真贯彻落实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初部署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及民心工程,对推动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龙门时政》版从本期起陆续介绍各重点项目及民心工程建设情况。敬请垂注。
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加快了珠三角企业“腾笼换鸟”的步伐,也催生了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工业经济。在“双转移”战略的政策指引下,龙门县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加快建设步伐,园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得到不断完善,使珠三角等地的企业看到了园区的发展前景,纷纷前来洽谈投资。
基础设施
污水处理厂预计年底交付使用
“园区首期平土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70%,污水处理厂场地平整完成90%工程量,工业五路已经开始动工建设……”负责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建设的相关负责人黄立晓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横跨园区的莞惠大道、贯通南北的金龙大道5.38公里拓宽改造工程、800亩工业配套综合区、湿地公园等将陆续铺开园区的架构。
“生化池木工已装完,调节池已完成基础平整,部分路基已换填。”记者日前来到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地,该项目负责人黄新仁告诉记者,80多名施工人员正加紧施工,争取提前完工。据了解,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投资约2600万元,总占地面积25500平方米,预计日处理污水1万吨。该项目于今年6月中旬开始施工建设,预计年底可以竣工并交付使用。
黄立晓说,园区内1850亩的工业用地已经全部启动建设,园区的工业五路、工业三路、工业四路和祥二路等园区内道路预计在年底前完成建设。而位于园区中轴线的莞惠大道计划明年投建。据了解,横跨园区的莞惠大道是园区的主轴,该项目投资约7692万元,全长2.91公里,宽60米,建成后将连接S244线(金龙大道)和S119线,能有效缩短园区至广河高速龙华出口的距离。
“在以城市化推动工业化的思路指导下,园区还将建设一个800亩的工业配套综合区和一个湿地公园,目的是为入园企业员工提供商住便利和良好的生活环境。”黄立晓说,预计明年还将启动占地约7平方公里的园区二期工程,计划分3年完成。
据了解,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包括污水处理厂、道路、箱涵和绿化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投资约5.6705亿元。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
区位优势
园区具备“1小时工业区”区位交通条件
据介绍,随着龙门交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设施的改善,园区优势逐渐显现,工业“洼地”基本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园区的发展前景,纷纷前来考察,落户欲望强烈。
“以前都是我们到外面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说难听点就是求商,现在是投资商主动要求在龙门投资建厂。”黄立晓介绍说,广河高速龙华出口距离园区13公里,车程只有15分钟,规划中的仁深、河清、疏港高速北延线等在龙门纵横交错,贯穿园区的粤湘高速已经开始招标建设,园区具备了“1小时工业区”区位交通条件。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龙门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金龙大道畅通,广河高速计划明年通车,园区的区位交通等优势凸显使更多企业看好这块“肥肉”。
“今年底前预计还会有超过10家以上的企业入园,明后年进驻园区的企业预计将达到50家以上。”黄立晓说,园区在今年8月组织人员到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等地考察和拜访12家意向企业,经洽谈商讨,上述企业近期将派员前来洽谈签约。
据悉,截至今年8月底,园区今年新增已签订项目投资合同8宗,投资总额13.6亿元,预计年总产值40亿元。目前,惠州市龙成制衣有限公司和惠州华信新技术有限公司已进场施工建设,美律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已租赁厂房装修,拟于今年10月中旬试投产运营。
发展规划
着力引进环保型“绿色企业”
龙门县提出建设珠三角科学发展“后花园”,建设“生态经济特色县”。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是龙门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 “主战场”,是龙门发展工业的“主阵地”。目前,工业仍然是龙门发展的“软肋”,加快发展工业刻不容缓,该县能否做到“鱼与熊掌”兼得,既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能打好工业“翻身仗”?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生态型工业园”的建设理念给予了有力回答。
“‘巢’筑好了,如何做好‘凤’的文章,园区首先就是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用规划来引领发展,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掠夺型项目,着力引进一批环保型的‘绿色企业’。”黄立晓说,园区坚持“招商选资”、“求好项目”的标准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以电子信息、服装加工、新型建材等“绿色工业”为主导产业,按照新型生态示范工业园区的理念建设,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
黄立晓说,在产业规划上,园区将“三高一低”产业作为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准入门槛上,设立环保屏障,坚决拒绝化工等污染严重的企业入园,并对企业的废水排放量进行控制,同时还投入建设污水处理厂,将环保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园区开发建设中。
据悉,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特别是二期工程建设,将借鉴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建设经验,依山就势而建,致力打造一座绿色生态新城。
特约通讯员刘耀龙 通讯员姚志玲 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