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昨日上午,龙门县蓝田瑶族乡10多户淮山种植大户再次聚在一起。当天,经过多次商讨的龙门县瑶乡淮山专业合作社终于正式挂牌成立了。蓝田瑶族乡新星村村干部2009年从广西带回定向栽培淮山种植技术,经过试种大获丰收。尝到甜头后,乡里决定把种植规模扩大,成立合作社,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起源
村干部两次远赴广西取回种植淮山真经
走进蓝田瑶族乡,田野里随处可见大片大片的淮山苗,茂盛的叶子跟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远远看去绿油油一片。这个时节,正是淮山长茎的关键时期。今年天公作美,天气非常适合淮山生长,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种植户们都充满了希望。
“现在这个长势很不错,土较肥的地估计能达到5000公斤/亩。”在蓝田淮山基地里,村干部向前来出席合作社成立庆典的嘉宾介绍说。这样的淮山基地,目前在蓝田瑶族乡有3个,加上零散种植的,全乡淮山种植面积已有380亩,从事淮山种植或销售的村民近200人。
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淮山种植并不是蓝田瑶族乡的传统产业,是去年才开始引进试种的。关于淮山的引进,还有一段故事。在全市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新星村村民也渴望村里的经济能快速发展起来,于是寻找适合项目的重担落在了村党支部书记刘金权、主任杨其南等村干部的身上。几名村干部与驻村帮扶的龙门县委统战部干部一商量,认为当地比较适合种淮山。后来又打听到广西钦州有一种淮山定向种植技术,比较先进。于是2009年初,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刘金权、杨其南等人毅然踏上了远赴广西的取经之路。先后经过两次亲赴现场观摩学习,终于带回了全套种植技术。
特色
地下埋管让淮山横着长,增产增收还节省人工
“我们回来跟大家讲种淮山有前景,开始大家都不相信,加上初期投入也比较大,没人敢冒险。”刘金权说,第一年,只有他自己、杨其南和另外一名干部3个人首先“吃螃蟹”,总共种植面积为22亩。经过精心打理,初次尝试就大获成功,亩产平均达到4000公斤以上,扣除平均成本每亩6000元左右,按照当年每公斤六七元的收购价,每亩能赚约两万元。第二年大家不再犹豫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淮山种植大军。“我们村一下子就增加到30多户,规模大的一个人就种了30多亩。”刘金权说。
人们平常所见的淮山,都是径直往地下钻,收的时候要挖很深才能挖出来的,非常费人工。而蓝田瑶族乡的种植户没有这个困扰,原来这里的淮山是横着长的。就是在地里事先埋下了一根塑胶管,淮山苗的根被套住了,只能顺着管子规定的方向长。这样种收的时候就不用深挖了,而且能提高产量,每根淮山圆滚滚的一样粗,市场卖相也好。这种种植方法,当地村民叫做定向栽培。如今,龙门县地派镇等镇的干部都来新星村取经,准备回去也推广这种淮山种植方法。
目标
帮扶更多村民种植淮山脱贫致富
根据淮山种植户们事先所做的调查,淮山是一种高产、高效益的经济作物,既是传统的药材,又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但目前大规模种植的省份很少,年总产量只有8万吨左右,而市场需求是20万吨,所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先行一步的种植户们尝到甜头后,决定把种植规模扩大,带动大家一起发展。于是,十几户种植大户商量着要成立淮山专业合作社,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闯市场。经过乡农办的扶持,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在成立大会上,合作社的社长刘党强表示,在未来3年内要发展社员200人以上,5年内500人以上,全社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到达这个目标,合作社采取的办法是帮扶困难农户种植。“想种的困难村民,我们先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同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还可以事先签订合同,保量保价收购。等到有收获了,农户把种子和肥料钱还回来就行了。”刘党强介绍说,明年他们的计划是全力扶持75户贫困户,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蓝田瑶族乡党委委员黄洪权说,蓝田瑶族乡主要以农业为主,全乡有耕地10339亩,农业人口9100多人。以前主要是种水稻和柑橘,现在政府规划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更高的种植项目。淮山定向种植经过试点已经初步取得成功,接下来乡政府将全力扶持,打造成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法宝。
通讯员谭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