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记者日前在龙门县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肥料发放现场看到,村民们正忙着领取、搬运肥料,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据了解,近年来,龙门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找准发展切入点,定位建设“生态经济特色县”,强力实施“农业稳县”战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使全县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政 府
“6·15”洪灾后发放救灾稻种2.25万公斤
“这片水稻田是水稻高产示范点,依现在的长势来看,保守估计亩产500公斤。”平陵镇黄沙村姚屋村民小组农民姚克家指着旁边一片长得绿油油的水稻对记者说,“在今年的‘6·15’洪灾中,我家种的7亩水稻全部受浸,每亩减产约150公斤。今年夏种,我获得了县政府发放的3公斤杂交水稻种子,共种了4亩田。”
据了解,受今年“6·15”特大洪水灾害影响,该县早造水稻受灾严重,为抓好夏种,该县对受灾农户发放2.25万公斤救灾水稻种子。目前,全县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据统计,今年该县晚造水稻种植面积达14.6629万亩,比增5987亩,预计总产量5.0734万吨,比增2461吨。
据介绍,自今年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来,该县投资30万元在龙田镇和平陵镇各建设了一个万亩县级水稻高产示范区;在龙田镇建设了一个5000亩的水稻高产示范点;投资10万元在全县10个乡镇均建设了一个镇级1000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对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区免费发放肥料总量68.5吨。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抵御突发自然灾害时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龙门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是稳定粮食安全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也有利于挖掘粮食生产潜力,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绿色优质粮食生产,加快粮食品牌建设,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产业化发展水平。
措 施
高产示范点良种覆盖率100%
据了解,龙门县采取5项措施实现粮食高产:一是推广优良品种。结合各乡镇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大力推广水稻高产创建主导品种,以粤晶丝苗、超级稻和杂交稻为主,将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与良种推广补贴相结合,采取专家论证推介和统一供种等形式,实现示范点良种覆盖率达100%。二是集成高产技术。建立和完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加快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推进水稻“三控”栽培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抛秧高产栽培技术,实现示范片测土配方施肥、抛秧比率达到100%,减少水稻生产生物灾害损失,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示范片内涉及的农户进行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培训,提高栽培水平。三是推进机械化生产。在示范点推广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提高水稻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在水稻生产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区域、分层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先进科学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提高农民技术水平。五是开展现场观摩。组织农业部门相关人员、技术专家、种粮大户参观、交流万亩高产示范区水稻生产,开展技术交流,总结推广先进组织方式和生产技术模式。
特约通讯员刘耀龙 通讯员李秀颜 熊亮 陈志辉
12宗农田整治项目12月动工
本报讯 (记者谢 磊 特约通讯员刘耀龙 通讯员李秀颜 陈宇谦)记者日前从龙门县农业局获悉,今年该县拟投入4000多万元整治15300亩农田。据悉,农田整治项目共有12宗,目前大部分项目均在进行招投标,预计今年12月初动工,明年4月底前可完成。
据了解,农田整治项目包括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县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省、市、县级人大议案项目等,涉及该县龙城街道、平陵镇、龙华镇、龙江镇、龙田镇、麻榨镇和蓝田瑶族乡等。其中,最大的项目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项目。该项目计划整治面积3.9万亩,分5年完成(从2010年至2014年):今年整治农田面积为0.53万亩,涉及范围是平陵镇祖塘村、大围村和山下村;2011年至2014年先后整治龙江镇的0.63万亩、平陵镇的0.76万亩、龙城街道的0.92万亩和龙田镇的1.1万亩农田。
据介绍,该县农田整治项目拟按“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高产出”的现代农田标准进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