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舞火狗”冲刺国家级非遗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舞火狗”冲刺国家级非遗

转载 2010/10/28 17:29:5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谢 磊 279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舞火狗”冲刺国家级非遗


是蓝田瑶族传统文化突出表现形式,历史超过300年
    ■“品”龙门文化
  编者按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建设文化惠州的总体目标是加快文化惠州建设步伐,推进文化惠民,让城乡居民在更高标准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龙门县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集地,还有独特的瑶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本报《龙门时政》版从本期起陆续介绍龙门县的文化品牌。敬请垂注。
    “舞火狗”流传于龙门县蓝田瑶族乡,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活动时间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

    礼 仪
    瑶族少女要参加“舞火狗”才能谈婚嫁
    “舞火狗”既是蓝田瑶族一种祭祀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每名瑶族少女要参加2至3次“舞火狗”才能谈婚论嫁,所以,“舞火狗”也是瑶族少女的成年礼。“舞火狗”的服饰道具主要为线香、竹笠、黄姜叶(一种棕叶)、山藤。黄姜叶是瑶族人祖先的服装,用黄姜叶表演就是为了纪念先人生活的艰辛。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的白天,各村妇女要上山采摘黄姜叶,为晚上的 “舞火狗”作准备。姑娘们都是村里的未成年少女,她们要在长辈的帮助下捆扎服饰,完成“火狗姑娘”的扮演工作。傍晚,姑娘们先在宗祠里奉上狗粮袋,点燃香火,从大门行至祭台前祭拜祖先。祭拜之后,姑娘们列队到坪地表演“舞火狗”,少女们围着晒谷场边舞边唱。然后到各家的灶塘石祭拜,祈求火种长存。接着祭拜菜园,祈求蔬果繁茂,三餐无忧。祭拜结束后,姑娘们走向村旁的溪流,将身上配戴解下弃于流水中,再洗净手足,准备参与一年一度的对歌比赛。这是年轻人大胆求爱、展示自己魅力的最佳时机。

    价 值
    是岭南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活化石
“舞火狗”表演庄重严肃、虔诚稳重,也有热闹壮观的场面,虽然动作简单古朴,但它具有蓝田瑶族纯朴的风格。“舞火狗”无伴奏,由扮演火狗的演员边舞边唱。
    2006年6月,“舞火狗”被选为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火狗”是蓝田瑶族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是岭南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活化石。目前,“舞火狗”正冲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讯员廖海华 付颖卓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