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逛画廊、遛广场、打篮球、画农民画、吃农家饭……在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龙门县永汉镇油田村嘉义庄村民小组,记者体验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自2007年被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村道变宽敞了,绿化更宜人了,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更主要的是村民们的致富路子越来越多了。”嘉义庄村民小组村民王润森对记者说,如今借助“龙门农民画之乡”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嘉义庄旅游,村民们有的画农民画,有的卖土特产,有的种柑橘,收入明显增加。
近年来,龙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目标,切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生态休闲游
旅游黄金周家庭旅馆一天纯赚3500元
在“广东省最美乡村”的市级示范村——— 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下坪社区中坪尾居民小组,“家庭旅馆”的开办不仅乐了游客,还富了村民,发展“家庭旅馆”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一条好路子。“自2007年开办家庭旅馆以来,收入稳定了,旅游黄金周游客多的时候每天除去成本能收入3500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村民邹太棠说,他们赶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时机,党的富民政策让他过上了小康生活。
近年来,龙门县认真谋划龙门科学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打造“珠三角生态花园”的发展功能定位和建设“生态经济特色县”的目标,坚持绿色为本、特色为魂,重点抓生态型产业发展,以休闲型旅游开发为重点,以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如“家庭旅馆”、土特产店等)为依托的生态休闲游已经成为龙门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大引擎。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下坪社区中坪尾居民小组90%的村民新建或把楼房改建成小餐馆和家庭旅馆,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发了“旅游财”。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3800元提高到2009年的8000元,2009年村民小组年集体纯收入达到8万元。
村企共建
村民不用花钱就能住上漂亮楼房
在该县龙江镇广尾村蕉坑村民小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地上,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年底我们就可住进新房了,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村民梁刘民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房子建好后,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房子会塌陷、破裂了。
近年来,龙门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把“村企共建,共同发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坚持规划先行,努力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企业营造稳定的生产秩序,使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村民更是不用花钱就能住上漂亮的楼房,开创了农村、企业、乡镇“三赢”的新局面。
“2007年8月,石前村委会至木元村民小组1.3公里长的主村道全线贯通,直接受益群众400多人。”龙江镇石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阮石珍对记者说,原先主村道路况很差,路面坑洼不平,两旁垃圾杂物成堆、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据了解,该村在共建企业帮助下,共落实资金97万元,完成了占地面积620平方米的大操场铺设;规划并平整了村委会后400平方米村中心公园,铺设了行人道;完成了石前村民小组至村委会办公楼约300米长的道路两旁排水沟三面光建设,直接受益群众300多人;投入14万元铺设自来水管3000米,解决了群众饮水安全和冬种芥菜问题,直接受益群众600多人;铺设巷道600米,直接受益群众200多人;2009年发动群众冬种芥菜1000亩,发展茄子基地100亩;建起了一个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潮州芥加工点,解决了10户低收入农户的就业问题。
培育新型农民
力争18至60周岁农民掌握一至两门技能
为做好今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该县努力确保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任务。根据惠州市村庄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和行政村有建设规划、自然村有整治规划,50户以上的自然村要在2011年全面完成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龙门县今年需完成97个50户以上自然村规划编制工作。
同时,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着重抓好市级“五好”示范村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下坪社区中坪尾居民小组、永汉镇油田村嘉义庄村民小组的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农家乐”生态旅游业,开发垂钓、餐饮、农业生态观光等旅游项目,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不仅如此,该县还要求培养培育新型农民。突出农村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实施好国家农村培训补贴和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育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在2009年进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在全县各乡镇行政村普及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教育培训农民,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通过培训,力争18~60周岁的农民掌握一至两门技能,为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