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去年我种了1亩淮山,4月份喜获丰收,卖了1万多元,全家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今年我打算将淮山种植面积扩大到2亩以上,希望来年有更好的收成。”在挂钩扶贫单位和结对扶贫人的帮助下,龙华镇马嘶村贫困户钟桂芳种植淮山,日子越过越滋润。更让他高兴的是新楼房盖起来了,女儿的工作找到了,可谓喜事连连。据悉,自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以来,龙门县以整合扶贫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开发和培育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为抓手,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为载体,坚持走从“输血”扶贫到“造血”发展的路子,促进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有效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记者从该县日前召开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推进会上获悉,去年该县31个省级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4万元以上,最高达13.7万元,提前实现村级脱贫目标。在纳入帮扶范围的775户省级贫困户中,661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占总户数的85.3%。全县每个乡镇都有1至2个脱贫示范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物业,户户有就业,年年有收入”的目标。
改善基础设施
今年31省级贫困村建“六有”新农村
“2011年是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扶贫开发3年任务2年完成’目标的攻坚之年,龙门坚持把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投入,改善贫困村的落后面貌。”龙门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志晖在推进会上说,要通过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据了解,在市直挂钩扶贫单位帮扶下,去年该县省级贫困村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51宗,完成农村饮水工程建设10宗,解决了1005户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镇通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底化,去年投入资金4230万元完成141公里自然村公路硬底化建设,其中完成省级贫困村道路硬底化68.65公里。贫困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100%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村“五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据悉,在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方面,今年该县计划完成500户农村低收入困难户泥砖房(一般损坏房)改造,同时创办1~2个集中建设农村安居工程示范点;开展贫困村农田基本建设,做好“大禹杯”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今年力争每个贫困村完成一宗以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开展村容村貌大整治活动,今年31个省级贫困村将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建设“六有”新农村(即有垃圾池、有篮球场、有文化广场、有农家书屋、有道路硬底化、有干净舒适生产生活环境)。
推动产业扶贫
去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29%
记者日前在龙江镇岭咀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看到,10余名贫困户正在蔬菜种植大棚内忙碌着。“在挂钩扶贫单位和结对挂钩干部的帮扶下,我承包了一个蔬菜种植大棚种植甜菜心、紫色菜心等蔬菜,据估算,一个大棚一年纯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再加上养鸡、种田和种果收入,两个小孩上学的费用就有着落了。”该村山口村民小组贫困户李雪云一边采摘甜菜心,一边笑着对记者说。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坚介绍,岭咀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推动产业扶贫,目前已有10户市帮扶的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协议书,贫困户经营管理大棚,合作社统一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培训、现场指导,还实行保护价收购,蔬菜不愁没有销路。
记者了解到,该县各贫困村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利用合作社的形式,采取用科技手段指导贫困户、用激励手段引导贫困户、用流通手段带动贫困户的工作方法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增加收入。蓝田瑶族乡淮山专业合作社、龙华镇马嘶村淮山专业合作社、龙江镇大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动贫困户发展现代农业,增加收入,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的经济来源。
记者还走访了解到,龙潭镇禾仓村通过牵线龙头企业建立槟榔薯种植示范基地,引进多个品种(如冬菜、南药材、优质稻)交替轮种,充分挖掘土地产能,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该县麻榨镇同兴果品有限公司也与该镇东安村、大陂村和桂村村3个省级贫困村的30户贫困户签订青梅、柑桔、姜等农产品保护价购销协议,还通过给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进行扶贫。龙华岁岁红柑桔果业有限公司等与贫困户签订柑桔销售合同,解决“卖果难”并确保贫困户增收。
据了解,该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种养大户+农户”等一系列产业化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市场化水平,为贫困农户稳定脱贫创造条件。据统计,2010年该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29%。
发展资源型项目
异地改造和就地利用资源上项目双管齐下
据介绍,为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帮助贫困村摆脱贫困,增加集体收入,该县按照“政府统筹、资金集中、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原则,对扶贫项目统筹规划,依托贫困村的资源优势,采取异地改造上项目和就地利用资源上项目的办法,努力增加村集体收入。如异地改造上项目方面,该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将市、县财政安排的3年扶贫资金1240万元,用于省级贫困村扶贫项目——置换路溪电站,仅此一项,每个贫困村每年可获分红3万元。该项目去年收益已分配到全县31个省级贫困村,每村达3万~4万元,省级贫困村实现了每年4万元以上的稳定收入,实现了脱贫目标。市人大机关还追加40万元资金参加县统筹项目,为地派镇九牛圳村每年多增加3万元收入。一些拥有优势资源的村除入股置换电站外,还在挂钩帮扶单位和结对干部的支持下,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等资源型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
据了解,2010年,全县31个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4万元以上,最高达13.7万元,提前实现村级脱贫目标。在纳入帮扶范围的775户省级贫困户中,661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占总户数的85.3%。129个非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其中6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万元以上,占全县非省级贫困村的53.5%,实现了集体经济稳定增收的目标;根据考评统计,全县非省级贫困村的被帮扶贫困户平均脱贫率为42.7%。
本报记者谢 磊 特约通讯员陈建清 通讯员邓丽梅 钟华山 赖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