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马嘶村富而思进拟创生态文明村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马嘶村富而思进拟创生态文明村

转载 2011/07/07 22:28:3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愉悦龙门网 作者:惠州日报 150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马嘶村村民钟桂芳、李容辉种植淮山实现脱贫。 本报记者谢 磊 特约通讯员黄伟光 摄

       “几年前,这一带大多是瓦房,很多村民为生活而发愁。”龙门县龙华镇马嘶村干部指着路灯背后的一片楼房介绍说,“现在,不少农户住上了新楼房。淮山种植有望让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近20万元。”

         淮山种植
         去年全村种80亩淮山当年实现村脱贫

        今年7月1日当天,龙门县委开展“七一”大走访活动,县领导分头赴各地农村、社区与帮扶对象等共进午餐,听民意、解民忧。当日上午,龙门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志晖和有关县领导、龙华镇负责人来到其扶贫开发 “双到”挂钩村马嘶村。马嘶村村委会已经搬到位于龙华圩镇边的两层办公楼,一楼最显眼的办公室前挂着“马嘶村淮山专业合作社”牌子。在和村“两委”班子一起收看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直播后,许志晖一行来到该村的淮山种植基地。基地前的一块大广告牌上的内容让人惊喜:2010年全村开始种植80亩淮山,当年村脱贫,今年起每年可为全村带来几十万元的利润,村集体经济和普通种植户收入均有较大增长。

       马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吴伟能说,如何发展村经济,使马嘶村从“脱贫”迈向“致富”?挂钩帮扶单位和党员干部都花了不少心思。2010年,为了充分利用马嘶村的土地资源,以产业扶贫为载体,按“一村一品”的思路,挂钩帮扶干部、单位和村“两委”班子作出了发展淮山经济的决定,并紧锣密鼓地发动种植。先试者效益明显使村民种植热情高涨,2011年3月,马嘶村淮山专业合作社成立,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并且合作社承诺以保护价收购。目前,全村有130户农户种植淮山,其中35户是合作社成员,吴伟能兼任合作社理事长。

       马嘶村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万多元,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5.3万元,今年种植的淮山可望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而2010年龙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最高记录是13万元,马嘶村可望执今年该类村牛耳。

       销售流通
       鼓励大学生村官跑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脱贫不是目的,致富才是根本。当天中午,许志晖等在吴伟能的家里,请村民钟桂芳、李容辉和他们的家人共进午餐。钟桂芳、李容辉是许志晖的扶贫开发 “双到”帮扶对象,目前两户已脱贫并住进了楼房,其主要方法是种植淮山、柑桔等经济作物。“马嘶村有很多土地是半沙质的,再加上地势、水源等有利因素,种植出来的淮山别具风味。”吴伟能说,“像李容辉那样尝到甜头的村民都乐意扩种,力争把‘马嘶淮山’的牌子打响。”

        要形成规模、打响牌子,关键是带动发展。龙华镇负责人接过话头说,他们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发现许多农户在发展经济作物时,开始是缺乏种苗及养护、病虫防治等农技知识,等到差不多发展壮大了,主要问题则在于销售渠道难以拓宽、市场信息严重缺失,接下来必须重视销售问题,不能因流通户、销售企业缺乏等打击种植户的积极性。许志晖表示,县农业等部门和乡镇要想办法帮助解决淮山销售问题,并给予技术支持,要发展和运用好合作社、供销系统、民营经济等渠道。“有没有学农业的大学生分配到龙华镇?他们愿不愿意从事农产品的销售流通?”许志晖了解后说,“回去后县里要好好研究,我认为要早日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支持大学生跑市场、跑信息、跑渠道。大学生村官也可以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富而思进
        拟在马嘶村建设综合商业文化广场

        拥有田园风光的马嘶村是龙门县31个省级贫困村之一,共有415户人,其中低保户31户、帮扶户32户。2010年,32户帮扶户已经全部脱贫。马嘶村从脱贫到致富的经历在龙门县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起来是几个成语:解囊相助、立竿见影、授之以渔、富而思进。

        近年来,如何帮助贫困村走出困境,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大量尝试。一开始是“解囊相助”,贫困村都希望能够“傍”上有钱单位帮扶,以解一时困顿,然而这种接济式的扶贫是不可持续的,是初级的输血扶贫;其后是“立竿见影”,即利用省市县镇各种渠道资金,通过投入异地或当地的项目如电站等,为贫困村获得分红,基本实现“一劳永逸”、永久脱贫,是一种巧思,是造血扶贫的成功案例,马嘶村能够冲破“贫困线”,这种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后是不甘落后的精神和发展经济的长远谋划,使帮扶干部和贫困村村民的智慧得以结合,通过推广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转移富余劳动力、兴建商铺乃至市场等方式,资金、渠道、信息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起到拉动效应,带动致富,实现整村推进。以上是龙门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使贫困村从脱贫到致富的基本轨迹,体现出“双到”已经从解决“一保五难”往纵深发展;贫困户“思想上脱贫”,其最近的特征和阶段性高点则是“富而思进”。

      吴伟能和龙华镇负责人当天还商量了一件事:镇里计划在马嘶村一带征地建设一个以农贸市场为主体的综合商业文化广场,回拨8亩地给村民用以经营。吴伟能说,广场建起来后,村就和镇中心连成一片了,村也就成为圩镇的一部分,村民可以当老板。“脱贫之后,我们都在想怎样让村里更漂亮更文明。”一村民说,“村经济发展后,我们村的道路修好了,路灯竖起来,垃圾池建起来,水利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但是要成为圩镇的一部分,还真是没想过。”

       龙门县境内其中一条重要旅游公路“沙麻公路”就从马嘶村经过,周边地区蕴含温泉、田园风光、人文遗址等旅游要素。也许马嘶村的变化会让所有的村民都意想不到。马嘶村委会日前提出启动生态文明村建设,让村民们生产发展生活美好,幸福感更强。

       本报记者谢 磊 特约通讯员刘耀龙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