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2011年,全县投入帮扶资金1.19亿元。截至2011年底,该县31个省级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平均为9.56万元,提前实现脱贫目标;纳入帮扶范围的775户省级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全部实现脱贫;全县每个乡镇都有1~2个脱贫示范村,每个省级贫困村都有2~3个脱贫项目,实现了“村村有物业,户户有就业,年年有收入”的目标。
“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以前,我们一家人的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住新房,买电视、冰箱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我们建起了新房子。”龙门县龙潭镇禾仓村村民谭盛堂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的总收入有4万多元,今年要争取达到5万元以上。
记者从龙门县日前召开的扶贫开发 “双到”迎接省考核工作会议上获悉,2011年,全县投入帮扶资金1.19亿元。截至2011年底,该县31个省级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平均为9.56万元,提前实现脱贫目标;纳入帮扶范围的775户省级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全部实现脱贫;全县每个乡镇都有1~2个脱贫示范村,每个省级贫困村都有2~3个脱贫项目,实现了“村村有物业,户户有就业,年年有收入”的目标。
每个省级贫困村都有一两个致富项目
龙华镇马嘶村可谓是龙门县扶贫开发 “双到”工作成效显著的典型村。2010年,为了充分利用马嘶村的土地资源,按“一村一品”的思路,挂钩帮扶干部、单位和马嘶村“两委”班子作出了发展淮山经济的决定,种植淮山25亩,2011年增加到70亩。2011年,马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2万元,是龙门县集体经济收入最高的贫困村。而2009年,马嘶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万多元。据悉,马嘶村集体经济今年有望增收近35万元。
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两大目标。为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帮助贫困村摆脱贫困,该县按照“政府统筹、资金集中、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原则,对扶贫项目统筹规划,依托贫困村的资源优势,采取异地改造上项目和就地利用资源上项目的办法,努力增加村集体收入。如异地改造上项目方面,该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将市、县财政安排的3年扶贫资金1240万元,用于省级贫困村扶贫项目——— 置换路溪电站,仅此一项,每个贫困村每年可获分红3万元。一些拥有优势资源的村除入股置换电站外,还在挂钩帮扶单位和结对帮扶干部的支持下,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等资源型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了每个省级贫困村都有1~2个致富项目的目标。
据统计,目前,全县31个省级贫困村发展的扶贫项目共有81个。这些项目的实施,稳定提升了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确保贫困村由脱贫到致富。截至2011年底,该县31个省级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9.56万元,提前实现脱贫目标。
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
贫困户的稳定脱贫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该县通过实施“一户一法”帮扶,对无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欠缺的贫困户做到应保尽保,对有条件脱贫的贫困户,采取产业扶贫、农技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保障扶贫等多种措施,使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全部实现脱贫。
在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方面,该县各职能部门和帮扶单位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关的农业生产技术专题讲座,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贫困户自我生产发展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训人员4946人次。
在帮助贫困户就业方面,该县通过举办用工招聘会、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等,拓宽贫困户就业渠道。2010年至今,全县31个省级贫困村累计转移就业708人。
在教育扶贫方面,贫困户的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读率达100%,有意愿的初高中毕业生100%免费入读技职学校。
在产业扶贫方面,该县大力推进“公司+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该县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在“双到”工作中的作用,让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得到实惠。如该县麻榨同兴凉果厂与56户贫困户签订协议,以保护价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保障贫困户利益。据统计,目前,已有13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24个省级贫困村、贫困户做好了对接工作,以产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
今年拟完成900户困难户住房改造
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龙门县大力实施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环境。2011年实施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650户,创建3个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截至目前,已竣工的有387户、基本完工的有190户 (处于封顶阶段),73户因受规划设计等因素影响的正在建设中,预计3月底前竣工。
龙门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该县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任务为900户,目前各乡镇正加紧做好数据的录入等工作,确保完成任务。
27个村级文化广场近期投入使用
通过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该县贫困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去年,利用扶贫募捐资金及财政配套资金,投入465万元建设村级文化广场,目前4个已投入使用,其余27个可在近期竣工投入使用。全面开展省级贫困村村村通硬底化道路工程,于去年8月份完成省级贫困村的自然村村道硬底化。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方面的水利难题。据统计,去年以来,31个省级贫困村新增农田水利受益面积24612亩。实施饮水工程,解决贫困户饮水问题,去年以来,解决4720户饮水安全问题。
本报记者谢 磊 特约通讯员刘耀龙 通讯员邓丽梅 钟华山 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