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教育是投资而不是开支。相对于龙门现有财力,我们教育‘创强’大手笔投入属于超前消费。但这是惠及千秋万代的大事,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造福龙门的子孙后代,通过更好的教育环境培养龙门未来的建设者,使他们的综合素质满足龙门未来的发展需要。”
——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志晖
“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关乎社会和谐。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是改善民生、建设惠民之县的重要举措。为此,成功创建教育强县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县委副书记、县长林洪
如果不是看到“龙门县龙潭镇人民政府”的字样,你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龙潭镇政府办公大楼。这座70年代的老建筑,天花板漏水,墙皮脱落,几近危楼。而在离政府大楼不到300米的地方却是崭新的龙潭镇左潭学校。干净整洁的校园内,朗朗读书声萦绕耳边,修葺一新的操场上,上体育课的学生正精神抖擞地做着体操。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乡镇来说,教育创强其实就是强创。”谈到“创强”,很多参与这项工作的乡镇相关负责人都深有体会,“在很多人看来根本是无法完成的事情,硬是被我们攻下了。”
龙江永汉率先吹响“创强”号角
当学生们精神抖擞地在崭新的教学楼里读书,自由自在地在塑胶跑道上尽情奔跑的时候,教育创强的成果,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塑胶跑道没建好之前,学生经常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尘,学校发愁,家长也抱怨。”龙江中心小学校长陈力平指着红绿相间的操场介绍说:“现在,鲜红的是塑胶跑道,嫩绿的是花草,学生在操场上追逐嬉戏也更安全,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学习也更舒心,家长也更放心。”凭借出众的学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该校在去年12月1日摘得了全国“第四届和谐校园先进学校”金字招牌,获得这一荣誉的学校在广东仅2所。这是龙江镇“创强”成果的展现。
据县教育督导室负责人介绍,龙江、永汉两镇在我县率先吹响“创强”的号角。这一“创强”策略布局,对全县乃至全市的“创强”工作起到有力的激励、鞭策和促进作用。在市分管教育的有关负责人看来,“像龙门这样的山区乡镇都可以顺利通过创强,其他地方就更没有借口不去做这项工作了。”
面对下达的“创强”硬任务,龙江、永汉两镇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主动出击。县、镇两级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也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创强”。如龙江村无偿捐出5000平方米土地解决中心幼儿园和愉快体育运动场用地,老板们也都纷纷慷慨解囊,为“创强”出钱出力。与此同时,加强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管,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把钱用在刀刃上。
经过一番努力,龙江、永汉在2007年相继通过省教育强镇的验收,拉开了“创强”的序幕,为我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打下坚实的基础。
搁置政府大楼为“创强”跑关系
走进龙潭镇左潭学校校园,崭新的教学楼错落有致,朗朗的读书声萦绕耳边。宽广的操场上,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们精神抖擞的做着伸展运动,旁边便是龙潭镇左潭学校去年底建成的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新校舍。
谈到“创强”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左潭学校的师生体会最深。该校初一(2)班的学生茹敏滴告诉我们,在这之前,校园是一片黄泥,春夏雨季一地泥泞,到了冬天便尘土飞扬。如今的左潭学校,不仅校园环境改善,而且电脑室、舞蹈室、音乐室、图书室一应俱全,大家都渴望到学校来学习。
相比美丽的校园,龙潭镇政府办公大楼则显得相当残旧。该镇镇长张年胜告诉记者,这栋大楼是70年代的建筑,经有关部门鉴定是危楼。镇里面的一名女干部告诉我们,“一下雨屋顶就漏雨,大家只好拿着桶和盆来接。政府侧面的两排是干部职工的宿舍,同样是瓦砖盖的平房。”
为了实现“创强”目标,龙潭镇将修葺办公大楼的计划搁置,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发展教育事业上来。“再穷不能穷教育!”龙潭镇镇委书记肖文勇认为,“只有通过创强来提升民众的素质,才能反过来促进龙潭自身的发展。”
然而,“创强”绝对不是随随便便的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龙潭镇经济较为薄弱,2010年,该镇本级可支配收入大约为160万元左右,而“创强”需投入1300多万。除了县拨付的300万“创强”资金外,还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面对出现的不同声音,龙潭镇选择了迎难而上,一方面,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在全镇营造“创强”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想法设法筹措资金,书记、镇长亲自拜访外出的乡贤,争取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并通过召开“创强”动员会发动捐款等形式筹集资金。在工程推进过程中,书记、镇长积极与施工方沟通,有效突破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确保了工程按时保质完成。
据了解,龙潭镇在创强的过程中完成校舍的“穿衣戴帽工程”6406平方米,改造校园2万多平方米,铺设校园文化广场2个达3800多平方米。
“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并全力以赴的时候,全世界的力量都会来帮你。”回首往昔,在“创强”的初期,大伙都认为完成不了的任务,结果却超出了想象。
九成乡镇已成广东省教育强镇
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在‘教育强县’战略的指导下,龙门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量人、财、物的重点投入。虽然龙门财政薄弱,但对于教育的投入,龙门从不吝啬。”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胡雪平说:“龙门县政府至今还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办公,有的镇政府办公楼还是瓦房;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从2007年以来,全县财政收入重点投入教育,迄今实现了90%的乡镇成为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目标,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成为了规范化学校,即使农村学校,其教学条件也和城里一样。”胡雪平说,“县里的财政收入优先发展民生,很大一部分投入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办公条件暂时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
据了解,近几年来,在保证财政对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基础上,县财政对每个“创强”乡镇列支300万元作为“创强”专项经费,在此基础上,各乡镇也想尽一切办法多渠道筹措“创强”资金,2007年至2011年县镇两级财政投入2.2亿元。
“‘教育强县’只是一个阶段目标,龙门的教育还将发展得更好。”胡雪平对龙门教育事业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而这,也是所有龙门县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如今,“建设教育强县,打造文化龙门”的教育发展主旋律,铿锵有力,催人奋进。2012年,龙门县已定下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5月确保永汉镇、龙江镇顺利完成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复评,6月确保麻榨镇完成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届时龙门将有望实现“镇镇皆强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