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县委副书记、县长林洪在4月17日召开的龙门县党政班子联席会议上就《龙门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了说明。
他指出,未来九年,我县将落实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签订的“1+3”协议,严格《规划》刚性约束和指导,用好《规划》成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管理机制,提供主动、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文化经营领域,兴办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着力构建龙门特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打造全国知名的南粤文化生态经济区。
一、构建产业体系,打造发展引擎。一是突出构建龙门农民画产业体系,打造广东省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构建“一个核心区、四个画家村/画院、一条农民画街、若干农民画创作小组”的产业空间格局,逐步形成龙门农民画及相关文化衍生业态体系相对完整、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市场导向作用明显、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突出环南昆山经济圈龙头地位。依托南昆山和永汉镇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整合麻榨镇、龙潭镇、龙华镇、地派镇资源,重点发展生态观光、山地休闲、健康养生、影视会展、民俗文化、创意农业等六大产业。大力推动国华置业南昆山项目,科学规划土地并尽快脱钩,加快前期项目建设,打造成为龙门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带动南昆山经济圈向外辐射;在永汉镇或县城规划连片土地,配套发展房地产,增强投资者信心,扩大投资板块。通过整合环南昆山一带800多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温泉强强联合的双核心增长极,构建环南昆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促进麻榨镇的快速融入与发展,带动龙潭镇、龙华镇和地派镇与核心区的一体化,最终实现环南昆山经济圈内“双核心”带动下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重点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南昆山温泉与周边绿色生态文化资源的融合程度,创新温泉资源与生态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丰富瑶族风情文化内涵和形式。整合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客家文化资源,打造大派洲与十里水湾成为红色旅游区。
三、配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农民画产业园,大力推动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玩具文具、娱乐设施等动漫关联产业和衍生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端创意设计主体,提高特色创意设计水平,培育符合龙门特色的创意设计品牌。
四、谋划项目节事,升级发展载体。做好“龙”字文章,把“浓厚淳朴的民俗文化、清新典雅的生态文化、特色高端的节事文化、踏实奋进的创新文化、吉祥如意的‘登龙门’愿景文化”的核心内涵融入具体项目,谋划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影视会展、健康养生、创意农业、文化创意和体育休闲等项目节事,加快文化网络平台建设,快速扩大文化传播覆盖面,抓好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
五、加强资源保护,美化发展环境。加强生态保护,注重兼顾城乡生产生活生态和旅游生态,加大力度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景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防止资源受损,增强文化产业开发的可持续能力。美化发展环境,大力实施城镇绿化美化工程,积极推进绿地建设和休闲广场建设,合理配置居民文化娱乐、体育锻炼等公共服务场所。
六、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发展支撑。尽快启动大广、惠龙高速(龙门段)建设,推动仁深、汕湛高速(龙门段)建设;推动南油公路建设,加快连通永汉至南昆快速通道;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景区和产业集聚区之间,以及与周边发达城市的快速通道建设。升级改造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确保文化传播渠道多、速度快、效果好。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城乡文化设施,夯实公共文化服务物质基础。
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发展保障。县镇分别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推动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简化文化行政审批事项,完善文化产业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为高层次管理人才提供好的福利待遇,吸引文化产业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员创业。加强培训,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综合素质。鼓励文化产业人才自主创业,允许个人以其拥有的文化品牌、成果等参与文化产业市场运作,实现文化资源的持续积累、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