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龙门县“三打两建”活动推向深入,环境变好,居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政府机关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龙门县“三打两建”活动推向深入,环境变好,居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转载 2012/08/30 20:22:1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愉悦龙门网 293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做些什么来放松?以往,在龙门的一些乡镇,每到夜晚一些居民就会聚众打麻将,此起彼伏的麻将声,让周边的居民苦不堪言。然而,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如今居民们不再沉迷于打麻将,夜晚有了新去处:到文化广场打球、健身、跳舞。随着节奏动感的音乐声,他们欢快地摆动身体,到处欢声笑语。促使这一转变的要得益于当地政府推进 “三打两建”工作,净化了社会环境、建设了一批公共设施、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随着健康向上社会氛围的愈加浓厚,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文明健康的消遣方式和健身活动的队伍中来。

生 活 转 变

村民不打麻将改跳舞

    以前很多村民忙完农活后便打麻将,刺耳的麻将声让周边居民不堪其扰。如今,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大家吃过晚饭就来到广场跳舞、唱歌、锻炼身体。在锻炼的同时,心情也随着变开朗,日子越过越开心。

    明亮的灯光下,欢快的音乐声中,一群妇女和着节奏翩翩起舞,连续几支舞跳下来,她们的汗水已湿透了衣服,然而,大家还是跳得很起劲很卖力。周围不少大人和小孩在围观,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的孩子们,站在一旁学着大人跳舞的模样,也像模像样地摆动着手脚。

    这是记者近日在龙门县县城东较广场上看到的一幕。东较广场是当地居民喜欢去的一个休闲地,特别是早晨和晚上,在广场上跳舞、健身的居民不少。在广场上跳广场舞的居民分4个点,每个点都有五六十人在跳,还有一些打太极的群众和散步锻炼的群众。整个广场显得非常热闹。

    “跳舞很开心,音乐一响,手脚就情不自禁地动起来了。”说到跳舞,居民阿妍眉飞色舞。今年40多岁的阿妍,自从加入了跳广场舞的队伍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原本她很喜欢打麻将,她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多少年的“麻将龄”了,有时候为了打麻将,还耽误做家务,孩子也没时间管教,有时打麻将打到凌晨两三点,家里人很有意见。自从跟着朋友一起到广场上跳舞后,阿妍就再也不打麻将了,每天晚上都与一群朋友跳广场舞。天气好时在广场上跳,天气不好就到朋友家里跳,“跳上瘾喽。”

    与丈夫搭档卖猪肉多年的阿岚,一天忙下来已是疲惫不堪。回到家中,阿岚觉得事事不顺心如意,动不动就与丈夫吵架,有时两人还会打架,阿岚还因此想自杀。而让阿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是跳舞。她加入了跳广场舞的队伍后,夫妻关系渐渐变得和睦。“卖一天猪肉很辛苦,晚上到广场跳舞后,心情好很多,回到家里也不吵架了。”阿岚高兴地说道。


政 府 行 动

抓聚众赌博人员,净化生活环境

 打麻将的风气沉寂,跳舞健身的热情高涨,促成这种转变要得益于“三打两建”。在此之前,有不少群众喜欢打麻将赌博。除了影响社会风气外,还影响周边群众的休息。为提升平安龙门水平,服务幸福龙门建设,龙门县公安局以前所未有的禁赌声势,全面掀起打击赌博“百日行动”风暴。

 龙门县公安局先后端掉了多个聚众赌博的窝点,净化了全县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群众一个纯净的生活环境。据统计,6月份行动以来截至7月13日,全县共查处各类赌博案件67起154人,通过重拳打击赌博活动,全县赌博警情大幅下降,赌博风气明显收敛。

    龙门县综治办副主任黄海林介绍,在“三打两建”中,经过查处各类案件,社会风气变好了,该县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有了明显提升。“三打两建”的成效也促进了群众业余生活的转变。不少群众从原来的打麻将、赌博、酗酒等不健康活动转变成健身、跳舞、画农民画等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如今,龙门县的环境变得更宜商、宜业、宜居。

    “之前多名赌徒经常在我家附近的一栋楼房内聚赌,有时赌至深夜,噪音特别大,经常半夜被吵醒,有时整晚都被吵得睡不着觉。”这是家住龙门县城的居民阿梅向记者描述治赌前的情景。不过,现在她明显感觉到,扰人的麻将声少了,到塔山森林公园散步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到东较广场跳舞的人多了。“现在听到的不是麻将的嘈杂声,而是优美的音乐声。”


设 施 建 设

修建文化广场,开展健康活动

    据了解,除了严厉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外,龙门县还推出多种措施,大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让广大群众有了休闲的好去处。村级文化广场建设是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今年,龙门县计划建设41个村级文化广场,如今,31个省级贫困村的文化广场已建成。在镇级文化广场的建设中,龙华镇、龙田镇文化广场基本建成,麻榨镇、平陵镇的文化广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镇级文化广场 以前室内跳,现在广场跳

    平陵镇文化广场于2010年动工建设,该广场包括功能区、运动区和休闲区,运动区日前投入使用,整个工程预计年底完工。采访当天记者来到这里时,这里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广场上年轻人在打篮球,老人悠闲地散步、聊天,小孩快乐地奔跑,大叔阿姨们则PK乒乓球。

    家住广场附近的居民陈先生自广场建成以后就经常带着老婆、小孩还有老母亲一起到广场锻炼身体,一家人或是打乒乓球,或是打羽毛球,或是玩健身器材。有时候,他们还会跟邻居一起切磋球技,在打球过程当中,大家的球技得以提升,邻里之间的感情也得到升温。

    入夜后,随着广场上的灯光亮起,广场响起了音乐声,上百位居民随着音乐的节拍跳起了健身舞。住在广场附近的刘惠玲是舞群中的领舞者之一。她已跳了四五年舞了,在广场未建成以前,她和跳舞的伙伴们在室内跳。今年广场建好并亮灯后,她便和同伴们一起凑钱买了一套音响设备,每天晚上7时30分准时来到广场,伴随着动感年轻的舞曲,大家随节奏激情摆动,一直跳到晚上9时30分左右。“一开始只有10多人跳,后来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主要以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为主。”

村级文化广场 村民耕完田就来锻炼

    才建成启用不久的龙门县龙江镇六子园文化广场,占地面积6630平方米,是一个开放式的广场,有综合体育活动区、休闲健身区,还有文化长廊等,满足了当地村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日前,记者来到这里时看到,广场的墙壁上有几幅大型的龙门农民画,广场内有多套健身器材,在广场的一侧还设有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在乒乓球桌前,两位少年正在打乒乓球。除了孩子们在玩耍外,也有不少村民在健身器材上锻炼。

    说起这个广场,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称赞当地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以前我们耕完田就看看电视,或闲聊,有些无所事事。现在是耕完田就锻炼身体。广场上有时还会有表演看,我很喜欢去。”村民钟群英说道。她告诉记者,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去广场上走走、健身,有时候就坐在那里看年轻人打球、看小孩荡秋千、玩滑梯。


组 织 活 动

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除了修建各级文化广场外,龙门县文化馆还积极组织各种群众性文艺活动,培训文艺人才,并利用自身优势协助各单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据统计,上半年县文化馆开展的16场群众文艺活动,参与活动人员超过3500人次,观众累计达3万多人次。

文化馆 请来老师培训跳舞骨干

    为了让群众能更好地跳舞锻炼身体,龙门县文化馆近日专门请来了惠州市舞蹈家协会的老师,到该县培训多个广场舞队伍的骨干跳“百姓健康舞”。

    据了解,参加这次培训的人员有30人,都是县城及走遍乡镇跳广场舞的骨干分子。培训时间是两天,学跳6支“百姓健康舞”。文化馆负责人张莲香表示,这30名骨干分子学会后,就能回到各个跳舞点去教其他居民,带动更多群众跳健康舞。此外,文化馆还免费提供学习资料和光碟。

    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除了在县城东较广场不定期举行大型文艺演出外,文化馆还不定期地到农村演出,每年演出10~15场。张莲香告诉记者,8月上旬,文化馆还到平陵镇举办了一场文艺晚会,节目有小品、客家山歌、歌舞等,有几千名群众来观看。目前,文化馆也正在为10月份秋收后下乡演出排练节目,也在为龙门县第七届十大歌手比赛做准备。“每隔三年我们就要举行一次‘十大歌手’比赛,群众都积极报名参加,每次都有100多名群众报名。”

    龙门县有不少的群众文艺组织,有些文艺活动已经坚持了10余年。龙门县个私协会粤曲之家是其中的一个。粤曲之家是龙门县粤曲爱好者在1998年自发组织起来的。从当初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人,每周有两个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唱。有时还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演出,送戏到农村、学校,与民同乐。目前,粤曲之家的会员中,最年轻的只有20岁。


图书馆 免费开放,新增不少新书

    龙门县图书馆从去年10月开始对外免费开放,开放后的图书馆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读者进馆阅读。图书馆馆长张日宏介绍,图书馆开放后,馆内的读者比以往增加了约三成,往年全年约有6万人次进馆,今年单是1至5月份就有35000多人次进馆。

    为了丰富阅读,图书馆新增了不少新书,由于图书馆借阅图书不收费,办理借书只收押金不收工本费,更加方便读者借阅。现在,平均每天借书的读者就有几十人次,比去年多出不少。

    在龙城二中读高二的学生小欧,与表妹及同学一起来看书。她手里拿着一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欧告诉记者,她喜欢看书,有空就来图书馆看书。自从图书馆免费开放后,她来的次数更频繁了。


舞蹈培训机构 上班族下班后参加舞蹈训练

    “原来跳舞的人很少,一年也就几十个人。现在越来越多人跳了,一年报名的有一两百人。”龙门县城一家舞蹈培训中心的负责人潘小姐说。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群众健康文化生活增长需求,县里的舞蹈培训机构也逐渐多了起来,去年增加了3家,今年以来增加了两家。一些上班族下班后就参加舞蹈训练,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去参加舞蹈、跆拳道培训。

    此外,龙门农民画协会每年暑假都会举办免费培训班。记者在龙门农民画创作中心的多间画室看到,不少小朋友正在专心地画农民画,除了小朋友,还有一些中年妇女也在学画画。

    龙门农民画协会秘书长黄克锋介绍,农民画已深入到龙门人的生活当中,近年来,接触农民画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普及农民画,如今龙门县的小学、高中都开设了美术兴趣第二课堂,光是县城里就有2000多名农民画的业余爱好者,再加上乡镇文化站的爱好者就超过5000人。黄克锋告诉记者,为了让农民画走专业化的道路,今年,他们还打算在龙门县的一所中专技校开设农民画专业班,专业班招收40名学生,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人报名。


记者手记 “建”要让老百姓有去处有寄托

    “三打两建”中,“三打”只是一种社会治理手段,“两建”才是长远目标和治本之策。“两建”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治本之策,是建设幸福广东的有力保障。通过“三打两建”的长期行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建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才能让老百姓吃得安心、用得放心、活得开心。而让群众有地方、有去处、有所乐、活得开心,则是地方政府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部分。特别是一些乡镇地方,若老百姓茶余饭后精神无所寄托,很容易误入歧途,寻求消极的消遣娱乐方式,如打麻将、赌博等。因此,为老百姓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同时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这对他们建立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来说尤为重要。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特约通讯员陈建清 通讯员黄伟光 熊 亮统筹 本报记者陈春惠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