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优美的龙门县南昆山丹枫寨度假区。
蓝田瑶族风情园。
游客在南昆山温泉大观园泡温泉。
蓝田瑶族舞火狗。
南昆山竹资源丰富。
塔山森林公园改建好了,市民锻炼、休闲有了好去处;县城防洪工程建好后,水质变好了,一河两岸风光更漂亮了;
高速公路通了,出远门更加方便;旅游搞起来了,慕名到龙门休闲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发上了“旅游财”……
近年来,龙门县通过创建文明县城、改善交通条件、发展生态旅游和民生事业等,打造幸福美丽龙门,山区龙门县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经济建设全面提速,驶向发展的快车道。
龙门河两岸风光旖旎、花园小区美观雅致、文化广场歌舞不断……
龙门县城的每一个角落都让人感受到温馨、祥和与文明。龙门是省文明县城,龙门县自2009年启动创建广东省文明县城工作以来,立足民生工程创建文明县城,大幅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据了解,该县3年投入4亿多元完善县城公共设施,精心打造城市亮点,建设了一批符合龙门特色的地标性建筑和城市景观,还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县城的居住条件和置业环境。如今,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你可以发现街道亮丽,绿化带整洁干净,停车场规范有序,公共场所秩序井然。
目前,该县正全面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工作,力争在2014年创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
交通建设
构建纵横交错南北贯通高速路网
近几年,龙门大力破解交通瓶颈。2010年5月,金龙大道路面大修工程完工,“阴阳道”变成康庄大道;2012年1月,广河高速公路通车,结束龙门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S244线龙新公路板岭至龙门县城段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其中县城到铁泉段春节前可完工,全线将在今年底完工。
今年,龙门仍把交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力促规划途经龙门的大广、仁深、汕湛和惠龙高速早日动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构建纵横交错、南北贯通的高速公路网络,使龙门成为连接珠三角和粤东、沟通粤北至广东南部出海口的广东中部交通枢纽之一。记者从龙门县交通运输局了解到,大广高速已进入征地拆迁阶段,计划今年内动工建设,仁深、汕湛、惠龙高速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同时,该县今年计划改造县内多条干线道路,如S355线龙门段改建工程、X192线田尾至拱桥段和X191线平陵至新回龙段改建工程等。
生态旅游
去年接待游客559万人次
旅游是龙门县的主导产业,也是直接惠及民生的幸福导向型产业。近年来,龙门县旅游业快速发展,形成 “森林度假、温泉养生、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四大旅游板块。数据显示,2012年该县游客接待量559.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2亿元,分别增长17.66%和18.73%。
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当前龙门县正在布局谋划新一轮旅游发展格局。在龙门境内,该县整合南昆山、永汉、麻榨、龙华、龙潭约900平方公里的区域资源,欲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较具影响力的广东省示范性山区 (生态)旅游产业园区和国际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在跨区域合作方面,龙门将联手增城、从化、博罗三地,打造旅游全球化的广东典范。
幸福乡村
31个省级贫困村全部建有文体广场
村道齐整,房屋鳞次栉比,村风和谐,不时走过的村民哼着小曲,悠然自得……作为省卫生村创建点,高沙村联兴居村民小组村容村貌整洁,给人感觉耳目一新。“以前,村里垃圾多,卫生死角多,环境不尽如人意。”联兴居村民小组村民陈日佳指着路灯下平整干净的水泥路介绍,“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后,村里基本看不到粪堆、草堆等垃圾堆。”
同样在去年,在龙门县很多镇村,文化广场的建成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幸福。“镇文体广场没建前,姐妹们经常为没有健身场所而犯愁。”龙门县平陵镇居民刘惠珍指着新建的镇文体广场说,“现在,只要天气好,我和姐妹们晚饭后准时到文体广场跳舞健身。”去年8月,投资800多万元、占地1.6万平方米的平陵镇文体广场投入使用,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目前,龙门县平陵、麻榨、龙华、龙田4个镇级文体广场已完成建设,龙潭镇和南昆山的镇级文体广场正在建设。31个省级贫困村全部建起文体广场,另外还有7个村文体广场完成建设,15个村文体广场已动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000万元。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镇村文化广场建设给群众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两项工程是龙门县去年实施10项幸福乡村工程的其中两项。
据了解,该县落实3330万元实施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建设900户。全县规划建设的96宗饮水安全工程已全面完成,5.695万人的饮水问题已经全部解决。投入4550万元完成新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130公里,超额完成30公里建设任务。去年31个省级贫困村共投入帮扶资金6119.41万元,省级贫困村文化卫生设施、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截至2012年12月,全县31个省级贫困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21亿元,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全部达到2500元以上,全面实现脱贫目标。
民生水利
县城防洪工程三期今年4月竣工
眼下正是兴修水利的有利时机,在龙门县随处可见兴修水利的热闹场景。记者获悉,今年及往后几年,龙门县将重点建设县城防洪工程(三期)、龙平渠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等一批民生水利工程,保障群众发展生产。
县城防洪工程二期的建成,使得县城河堤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清晨或傍晚,人们在这里散步、跳健身舞或垂钓。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河水,让人们感觉心旷神怡。县城防洪工程是集防洪、水资源保护和城市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重点水利民心工程。工程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分3期进行建设。目前一、二期工程建设完成,三期工程正紧张施工建设中。据了解,县城防洪工程(三期)建设长度12.97公里,投资约5400万元,预计今年4月底竣工,工程建成后,将使白沙河县城段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可保护6万多人口安全以及保障河道周边3万亩耕地不受洪涝影响。目前,该工程龙门河左右两岸约3公里土堤填筑工程已全面施工,现正在对白沙河右岸龙田镇堤段约3.6公里的土地进行清表和土堤填筑工作,已完成投资1720万元。
■ 记 者 随 笔
让更多人享受到“绿色经济”成果
一个地区要发展,必须找准定位,做到扬长避短特色发展。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珠三角的发展是一场以大规模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过程。但是,这个发展方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龙门山地多、平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理条件决定了龙门不可能走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路子。
生态是龙门的立县之本,也是龙门的核心竞争力。龙门县将发展功能定位为“珠三角生态花园”,发展目标为“生态经济特色县”。工业经济发展往往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而龙门县则辩证处理了这一矛盾,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并使两者相得益彰。
在工业生态化转型方面,2011年,该县关闭淘汰所有的立窑水泥项目;一年来,华润、塔牌、光大三大旋窑水泥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采用国内领先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利用回收尾气排放热量发电,解决企业30%左右用电量,实现年节约14.83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下降16%的目标,全县水泥产量突破1000万吨,增长55.8%。
截至目前,该县共有旅游景区15处,景点26个。去年,龙门旅游消费持续攀升,全县游客接待量559.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2亿元,分别增长17.66%和18.73%。旅游业已成为龙门县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
“愉悦龙门”作为龙门县提出的旅游口号,是希望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游客的满意度都能在 “愉悦”两个字中得到体现。愉悦,作为精神享受的最高层面,是龙门人期望带给每一个游客的幸福体验,也是幸福龙门的百姓情怀。龙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注重将发展旅游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和就业、提高群众生产与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来抓,使旅游产业成为民生载体,实现旅游惠民。目前,龙门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带动解决了近10万人就业,真正让当地老百姓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使具有生态文明实践积累的龙门县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决心在坚定,激情在迸发,步伐在加快。生态旅游不仅成为龙门的后劲产业,也为龙门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能享受到龙门“绿色经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