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龙门县城美丽的夜景。
许志晖接受记者专访。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52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8.78亿元,100%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民生福祉显著改善;10项幸福乡村工程建设顺利推进……2012年,龙门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龙门县,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如何将后发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龙门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志晖接受“惠州报业贯彻十八大精神全媒体县区行”大型采访活动采访组专访时,为记者描绘了龙门的美好未来。
发展定位
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型产业
记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龙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什么?又将明确怎样的功能定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许志晖:作为山区县,龙门要继续按照“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强化功能、形成特色”的思路,树立“以功能比强弱、以特色比优劣、以文化论输赢”的区域竞争策略,将发展功能定位为“珠三角生态花园”,发展目标确定为建设生态经济特色县。一方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始终在珠三角保持领先;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型城镇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工业生态化转型,培育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城乡建设注入文化内涵,使龙门生态型产业在珠三角地区逐步形成竞争力。
龙门是块好缎子,关键要把材料用好、裁好、缝好、绣好。从自身来看,龙门具有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去年,龙门县启动建设包括南昆山、永汉、麻榨、龙华、龙潭等在内约900平方公里区域的环南昆山生态旅游产业园。完善的产业基础,对资本带动效应日益凸显。目前,该区域已吸引超过200亿元资金聚集产业园。
从“大环”来看,龙门周边包括增城、从化,以及博罗在内的区域,是我省度假资源最丰富、产业聚集效应最突出的区域之一,合作空间广阔。正是基于此,前不久,增城、从化、博罗、龙门等四地旅游部门共同签订了环南昆山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环南昆山无障碍生态旅游圈,实现环南昆山区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广东形成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示范。
旅游产业
去年全县旅游收入超22亿元
记者:《2012广东县域旅游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龙门县位居全省县域旅游竞争力第三位。请问,龙门旅游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绩?龙门旅游又是如何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突破的?接下来有哪些发展思路和措施?
许志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旺县”发展战略,构建了以“森林度假”和“温泉养生”为龙头、集“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群。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旅游景区15处,景点26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4个,国家3A级景区1个。2012年,全县旅游接待量559.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2亿元,分别增长17.66%和18.73%,旅游业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
随着旅游产业发展,南昆山中坪尾居民小组居民新建或把楼房改建成小餐馆和家庭旅馆,经营好的家庭旅馆一年能收入一二十万元,居民吃上了旅游饭,发了旅游财。居民在家门口实现转产,从第一产业转产为第三产业,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子。
龙门将以 “世界森林温泉保养地”品牌认证为契机,引进国际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和产业标准,服务于龙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龙门旅游产业向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迈进,在开发模式、体制机制、产品创新、投入规模上作为试验区来率先突破,为广东打造一个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生态建设
各类生态保护地占全县国土面积26.1%
记者:龙门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首先是良好的生态环境。龙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取得哪些突出成效?
许志晖: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把龙门发展的功能定位为“珠三角生态花园”,确定了“生态经济特色县”发展目标。对全县12个乡镇的发展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把龙潭镇、地派镇、蓝田瑶族乡、密溪林场等4个乡镇(场)划为绿色生态发展区。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236万亩,森林覆盖率75.3%,活立木蓄积量676万立方米。有南昆山等国家和省、市级森林公园10个;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5个。此外,建立自然保护小区551处。全县各类生态保护地的总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6.1%,生态优势更加凸显,有力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在生态发展中“鱼跃龙门”。
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平台,构建“绿色为体,特色为魂”的生态产业体系。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生态县创建规划,布局建设莞惠产业转移园、县城东区、环南昆山生态旅游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旅游文化产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平台,推动相关产业重点项目聚集发展。抓好城乡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生态屏障建设,不断夯实生态产业的发展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发展导向至关重要。计划在原有县镇政绩考评体系中,加大生态文明的考核权重,突出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发展、人文发展等方面指标的比重,以引导政府和企业行为,推动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民生改善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记者:龙门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高群众幸福感方面有何新举措?
许志晖:发展的目的就是改善民生,发展的动力来自民生改善。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引导好、保护好和发挥好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将70%以上新增财力投向民生领域,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征地拆迁和生态补偿中,照顾好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用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赢得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支持。特别是在产业引进和发展中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并从中长期受益,实现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2012年,龙门县向社会公开承诺办好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10件惠民实事推进顺利。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新农村公路改造、平陵卫生院至平陵中心小学路面改造、物价“三项建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程已如期完成。改造了500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解决了2200人住房困难问题;建设了5家平价商店和160亩蔬菜大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险实现全覆盖。
社会管理
10乡镇设司法惠民工作站
记者:龙门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亮点频频,今后有何新动作?
许志晖: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龙门建立了司法惠民工作站,推行信访听证会,推广开展争创诚信守法先进户活动,引导群众诚信守法。
去年9月,龙门县人民法院在未设法庭的10个乡镇,设立了司法惠民工作站,一改过去法官“坐堂审案”的模式,主动为老百姓提供法律咨询、诉前调解、巡回立案、巡回开庭、申请执行等“一站式”现场服务,使大量涉法涉诉案件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司法惠民工作站,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得到扭转。
司法惠民工作站作为一项探索性工作,其从法律层面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深刻影响广大群众法制意识的深层次作用逐步显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组到我县考察时,认为“龙门在法制建设、依法治县、治村方面有很多经验和亮点值得在全国推广”。
接下来,将建立司法惠民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通过工作站法律途径解决利益诉求;把司法惠民站工作与 “四民主工作法”、党代表工作室、村(居)法制副主任等制度,以及“外来工之家”、“复退军人之家”、“妇女之家”等“特色之家”工作联系起来,共同凝聚社会管理的力量,构建广覆盖的社会管理体系。继续在广大农村推行“新村规民约”———争创诚信守法先进户活动,引导群众诚信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