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粮食,水与粮的关系对于龙江镇六子园、格朗等村落的农民来说更是有着深切的体会。
近日,记者在龙江镇格朗村看到,不少村民正在抓紧时机插秧办田,农田周边的灌溉渠道流动的水流畅地通往已平整好的农田,所有的春耕工作一如往常地进行着。然而,这些与春耕工作息息相关的水源却是得来不易,看似理所应当的背后是龙江镇水利站7名员工经过10多个日夜的辛苦奋战,才疏通了各条严重堵塞的支干渠,给农田送上了“及时雨”。
“给200元一天都没人愿意挖渠”
去年11月份始,作为供应全县近半作物面积的主要水源龙平渠停水进行节水改造工程施工,对龙田、龙城、平陵、龙江等乡镇农业用水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作为龙平渠水尾处的龙江镇村民用水更是受到了限制。与此同时,今年1至3月上半月我县降水较常年显著偏少,特别是今年立春以来降雨量严重偏少,龙江镇部分农田出现了旱情。
2013年3月初,正值春耕春播的用水时期。龙江镇水利站通过对镇内水利设施的检查发现,青溪坳头分水渠以及岭咀至丹竹冚水库之前的渠道被杂草、淤泥、垃圾等杂物严重堵塞,直接制约了龙江镇六子园村、格朗村、石前村和岭咀村村民共7000多亩农田的农业用水。
龙江镇水利站站长刘玉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疏通渠道,即使龙平渠重新供水也不能通过渠道灌溉农田。“一定要赶在龙平渠放水前把这6公里多的渠道完全疏通。”刘玉明立即召集全站员工商讨渠道疏通方案。由于被堵塞的渠道堆满淤泥,杂草、生活垃圾、蚊虫等横生遍野,环境非常恶劣。而且涉及的渠道面积广、工程量大,大部分渠道不能通过机械进行作业,只能用人手通渠。“在社会上请来很多工人一看到又脏又臭的渠道扭头直走,每人200元一天都没人愿意干。”因为环境卫生问题,请人挖渠的事进展不顺利。
水利人一手一脚挖通农业生命线
随着开耕的日子日益临近,再拖延下去只会耽误了农民的春耕生产工作。请不到人只能自己干!于是,刘玉明召集水利站全体职工投入到抗旱工作中,每人一把锄头一把铲开始了艰难的挖渠抗旱工作。工作进行到四五天后,新的情况又出现了。“受环境和天气影响,水利站7名员工几乎全部都病了。发冷、发热、感冒、咳嗽等病症都有。”刘玉明告诉记者,由于长期在阴冷的环境下工作,几乎全部人都生病到医院治疗。“由于要赶工期,同事们去医院治疗后又继续工作。”刘玉明表示,挖渠道过程中,手脚被刮伤流血等也是常有的事。
3月20日,龙平渠节水改造工程停止施工重新供水,远道而来的水源流过;3月下旬,久违的春雨如约而至。这些适逢天时、地利而来的水通过重新挖通的渠道流往该镇各个村落的农田里,为当地农民春耕用水送上了“及时雨”。
“今年遇上了春旱,后来水利站领导带队到龙平渠龙江支渠疏通渠道,解决了格朗村1200多亩的农田用水问题。”格朗村村委副主任陈玉生说。“幸好有水来,不然今年春耕就不能如期进行,就会延误了全年的耕作安排。”格朗村的外来媳妇兰姨一边插秧一边向记者说。
抗旱过后继续奔忙在防汛一线
“以前做桥时用作模板和承重的这些木头要拔掉,不然会阻碍水流通过渠道灌溉农田,在汛期更会成为排洪的拦路虎。”水利站职工钟金生一边用锄头打掉木板一边向记者解释。3月底,即使已经完成抗旱任务的水利站职工依然奔忙在一线,继续检修水利设施。记者发现,由于群众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不高,渠道周边不时可见生活垃圾,风一吹即会吹到渠道里,日积月累就造成了堵塞。“水利站经常要到各条渠道里检查,看看有无损毁、堵塞等情况发生。”刘玉明表示。
4月2日早上,龙江镇遭受了龙卷风、暴雨袭击。受灾后,龙江镇水利站职工也与该镇其他职工、群众一起奔忙在救灾复产的工作中。防旱、防汛、防风依然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图 沈知尚 特约撰稿人黄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