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超市里的火龙果相信大家都吃过,但长在树上的火龙果估计却是鲜少有人见过。在我县龙华镇马嘶村江夏村民小组某果园里,记者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像极了霸王花树的火龙果树,以及挂在树上红红火火的火龙果。
火龙果是一种热带水果,按果肉颜色可分为红心、白心、黄心3种,其中以红肉火龙果营养价值最佳,甜度高,并富含花青素和植物性白蛋白,具有抗氧化、排毒等作用,广受消费者欢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绿色和无公害食品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追求。2011年,龙华镇功武村村民廖晓醒从中嗅到了商机,利用我县优质的生态环境,种植了近9000棵火龙果树,生产绿色、无公害的火龙果,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龙门山水养育热带水果
七月流火,正是夏季丰收的时节。来到龙华镇马嘶村江夏村民小组的火龙果种植园里,一排排烟囱似的砖柱上生长着一棵棵绿油油的“霸王花”树,每棵树上都挂着或红色、或青色的火龙果。果园主人廖晓醒介绍说,这些树正是火龙果树,因其长相与霸王花树极其相似,很多人都误认为这些就是霸王花树。“霸王花与火龙果同属仙人掌科,其树形差别不大,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霸王花树只开花不结果,而火龙果树开花后结出的果实正是我们所吃的火龙果。”廖晓醒说。
据了解,眼前这片30亩的山地是廖晓醒父母以前租下来用以种植柑桔的土地,受病虫害及市场经济影响,辛苦劳作半辈子的父母并未有明显的获利。在东莞市做生意的廖晓醒历经商场的风险,决定弃商从农。在朋友介绍下,廖晓醒决定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火龙果。“我回到家乡来就是打算要走一条不同常人的特色现代农业之路。所以我选择了当时在龙门还没被规模化种植的火龙果。”廖晓醒表示。在决定种植火龙果后,廖晓醒说服父母砍掉柑桔树,让出这片租用的土地种植火龙果,通过对环境、土壤、水质等的测试和考察,确定该山地适合种植火龙果后,廖晓醒才开始了火龙果的种植。平整土地、挖沟引水、建柱子等等,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后,2011年1月,从外地引进的近9000棵火龙果苗正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立体种养生产无公害火龙果
据了解,火龙果是热带水果,适合热带气候种植,而龙门这边属亚热带气候。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种植火龙果,气候适应是个难关。
“火龙果不怕热却怕冷。”廖晓醒介绍说,其正常生长要求气温在10℃以上,夏天气温不存在问题,但在冬天气温低的时候却要在火龙果树周铺设草堆和做好排水为火龙果树保温过冬。记者看到,在廖晓醒一家的精心培育下,一棵棵火龙果树沿着一个个用砖块砌成的支柱攀延而上,已长到了一米六七左右的高度。向外伸展的垂枝上挂着一个个鲜红色的火龙果。
这时,记者隐约看到有鸭子在火龙果树下走来走去,不时地用嘴巴拱草皮。为何果园里还养鸭子?廖晓醒向记者解释说,这是他种植无公害火龙果的秘决之一。原来,种植火龙果最怕的就是蜗牛和蚂蚁,这些小动物会爬上火龙果树吃树枝和果实。而养殖鸭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小动物。“鸭子和鸡会吃蜗牛、蚂蚁和小草,帮助解决这些虫害,节省人工除虫成本,又不用施用农药,达到无公害种植目的。与此同时,这种散养的本地鸭和本地鸡还是非常受游客欢迎的土货。”廖晓醒介绍说,通过立体种养的模式,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此外,廖晓醒还利用捕虫灯等设施,诱捕害虫,减少农药的施用,生产绿色水果。
廖晓醒剪下一个火龙果,切开后看到紫红色的果肉,经品尝感觉味道非常清甜可口。据介绍,廖晓醒种植的火龙果品种为“玫瑰红”,是红肉火龙果的其中一种,果皮鲜红,果肉呈紫红色,甜度高,富含花青素和植物性白蛋白,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较白肉火龙果高很多。
发微信呼朋唤友体验采摘乐
据介绍,火龙果苗种植后,次年即可挂果。而且一年中可有10至12次分批地开花结果,采摘期能从6月延续到12月。所以,廖晓醒家已种植了两年多的火龙果树从6月份开始已挂上了一个个鲜红的火龙果。“火龙果树的特征是花果同树,并且能够自花授粉,免除人工授粉的同时其产量还非常高。今年是第一年正式挂果,估计亩产量有1000斤左右。按照游客自摘每斤10元的价格算,今年亩产值估计会超万元。”廖晓醒表示。
对于火龙果的销售,廖晓醒有着更活跃的营销思路。“现在的都市人缺钱的人不多,大家都想远离都市、亲近大自然,到农村去度假旅游,体验农产品采摘的乐趣。所以我的果园是以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为主,让游客亲自采摘火龙果。”为了提高其火龙果的知名度,今年廖晓醒还注册成立了合作社,与东莞旅行社合作,并通过QQ群、微信等网络平台宣传自己的火龙果。“现在火龙果一成熟,我就拍些照片发送到微信上面,朋友们一点就知道有火龙果成熟可以去采摘了。”廖晓醒表示,通过网络传播及亲戚朋友口口相传的方式,从6月份开园到现在已经吸引了近800名龙门本地及中山、珠海、东莞等地的自驾游游客前来采摘。
记者看到,红彤彤的红肉火龙果挂在绿油油的果树上,让人垂涎欲滴。廖晓醒一家忙碌地穿梭在果园里。自古劳动与收获成正比。相信通过廖晓醒一家的辛勤劳动,他们的日子也会像火龙果一样,过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沈知尚 特约摄影黄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