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每当夜幕降临,在县城龙珠广场附近,时常可以看到几辆车牌以“皖”字开头的小车整齐有序地停放在路边。这些车中,有崭新的小面包车,也有掉了漆的农用三轮车,每辆车上都顶着一块硕大的招牌,上面印着“专修楼房漏水”以及电话号码。这些人就是流动在全国的“安徽补漏帮”。对于这群流动在本地的外来人,有人喜欢他们吃苦耐劳,也有人骂他们是江湖骗子。近日,记者就走进这群人,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面包车就是流动的家
今年40岁出头的圣毅干这行已经有14个年头,在这些补漏人当中算是老手了。没来到龙门之前,圣毅一直流动在广州,一方面广州市区旧楼房比较多,再者收费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是随着广州城市化水平提高,大量旧民房被拆,再加上城市限制小型车辆通行。2010年开始,他便转战城市周边的县城乡镇,往返龙门和博罗之间。
圣毅说,自己老家在安徽农村,靠着几亩田地没有什么收入。为了生计,很多人从事补漏行业,相比种田补漏这行来钱快,也比较自由。保守估计,光是他那个镇就有上万补漏人游走在全国各地在从事这行。在亲戚鼓励下,圣毅东挪西借,花了几万元买了辆小型面包车,带着妻子开始补漏生涯。
记者朝圣毅的面包车里一看,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除了车前排,所有座椅全部被拆掉,换成木板小床,床上堆放着枕头被褥和一些衣物,供人睡觉,而床下则放着煤气灶、碗盆、洗衣粉等炊具和生活用品,装备颇为丰富。
“没有定居的地点,也没有定居的生活,这台车就是我流动的家,吃住行都全靠它了”圣毅说,选择居住在车上,既可以节省不少开支,也方便做生意,想去多远、做多晚都可以。唯一不方便的,是用水洗澡,洗澡一般都到公厕,洗衣服就到河边。
作业大多在高温下进行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早上11时,一阵电影《笑傲江湖》主题曲的铃声从圣毅已经掉漆的山寨手机响起。“什么问题?地址在哪?好的,我马上过去!”
顾客黄先生居住的楼房是自建房,因施工不当,卫生间通往楼面的的下水管道周围出现渗漏。他自己也尝试买来堵漏泥封住细缝,但一到雨天,细小的水珠还是不停地往下掉,渗漏问题让他很是头疼。在看到补漏宣传车后,抱着试一试的心理,黄先生拨通了圣毅的补漏手机号码。
现场勘查情况后,圣毅把梯子搭好,手拿冲击钻麻利地爬上屋顶,准备将管道与楼面结合处打通。他妻子则熟练地从面包车里将铁锅、煤气灶等工具搬出来生火熬煮补漏原料。
临近中午,阳光已变得异常猛烈,炙烤下,楼面温度也高了起来。冲击钻在砰砰砰的工作,圣毅身上的汗珠不停地往外冒。“由于楼面温度高做防水效果才好,所以我们大多选择高温时段进行作业。”圣毅说。
在完成楼面挖刨作业后,圣毅的妻子将一桶煮好的补漏材料提了上来,黑乎乎的,还有一股刺鼻难闻的沥青气味。对于记者的疑问,圣毅说这不是沥青,是橡胶与某种塑料的混合物,比起沥青更有弹性,低温不容易开裂,灌上裂缝后可以保用十几年不渗漏。他表示这种材料是家乡小作坊生产的,用完了就只能从老家那边订货运过来。
圣毅仔细地将熬煮好的补漏材料往细缝处进行浇灌、抚平。冷却后加水测试没发现渗漏,雇主黄先生对施工效果也颇为满意。结完账,圣毅夫妻俩把东西收到面包车里,清扫了一下,开车离开。
市民褒贬有之
对于这群游走在街市的安徽补漏人,不少市民对他们投来同情目光。“看着他们背井离乡在外打拼,蜗居在车里,也是不容易。”市民刘女士说,虽然他们经常停靠在广场或路边生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容,但也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接纳这群外地务工人员。
除了给人留下吃苦耐劳的印象外,也有市民表示,这群补漏帮由于缺乏行业标准,补漏工作往往存在很多猫腻,职业形象差。采访中,一家建材店的老板就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补漏帮大多按用的防水材料计算工钱,一些补漏人跟雇主沟通时总是含糊补漏材料的用量,趁雇主不注意,用超过需用量的材料进行修补,工钱会大大超过预期,他遇到过有类似遭遇的顾客,市民要谨慎提防。
而一家经营涂料店的老板则向记者坚定地表示,安徽补漏帮所使用的补漏材料的确是沥青,只不过在其中混合了一些橡胶罢了。他透露,沥青很便宜,补漏帮利用众多消费者缺乏相关经验知识,谎称是其他特殊材料蒙蔽消费者以赚取高额利润。
流动作业监管困难
对于这群补漏帮,相关部门如何对他们进行规范和管理?记者致电多个部门了解到,由于是流动作业,对他们监管存在一定难度。
县城监大队有关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这群补漏人员居住在车上,正常生活,并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对他们的管理多是以劝解为主。如果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或接到市民投诉他们在公共场所随地做饭、晾晒衣物等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城监人员会依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劝解。
“目前没有接到补漏作业劳资纠纷的投诉。”县工商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补漏人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不能办理工商登记,流动性比较大,监管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他建议雇主在请他们施工前要做好充分沟通,让补漏人预估工钱,约定工钱浮动的范围,才同意其进行施工,遇到劳资纠纷可到附近工商管理部门或消委会进行调解,以维护自身权益。(文/图 吴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