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路溪村民制酒饼销至深圳东莞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路溪村民制酒饼销至深圳东莞

转载 2013/11/22 20:11:3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愉悦龙门网 作者:新龙门 5050 阅读 0 评论 9 点赞

   “罗叔,今天能给我店送50斤酒饼吗?”在龙江镇路溪社区区前路一作坊里,制作酒饼的师傅罗应添正忙着和面,接过来自永汉镇某店铺的电话后停下了手中的活儿,从瓦缸里取出酒饼装进纸箱里,准备让班车把整箱的酒饼带到客户手中。

  据介绍,罗师傅制作酒饼近30年了,其酒饼销往龙江、平陵、永汉、县城等龙门地区以及博罗县公庄镇等地,甚至有来自深圳、东莞等地的客人都去购买他的酒饼。“以前我家及县城内的杂货店的酒饼都是从罗叔那里进货的。据我所知,整个龙门会做酒饼并生产酒饼的人并不多。”在谷行街居住的50多岁的张先生告诉记者。

  说起黄酒、酿黄酒,相信大部分龙门人、尤其是客家人对此并不陌生。但对发酵黄酒所用的酵母(俗称“酒饼”)的生产工艺或许没多少人知晓。近日,记者走进了罗应添师傅的作坊对此项工艺进行了解。

  酒饼制作讲究材料和工序

  罗师傅的作坊就是其家二楼的约30平米的平房和一个露天晒场。走进该作坊,记者看到罗师傅正将几种粉末混在一起并倒入水进行和面,旁边簸箕上则放着一个个还湿着的圆圆的酒饼,窗台上摆放着正播着音乐的小收音机。罗师傅拿起一个还湿着的酒饼对记者说,“虽然这个酒饼已经成形,但还要经过三天三夜的发酵和三天的曝晒。”

  随后罗师傅将记者领进了旁边的发酵房。一推开发酵房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房间的地上放着一堆有点点星火的火炭,用木头搭建的架子则放满了用簸箕装着还被麻包袋覆盖着的酒饼,架子最上方则放着一个温度计,整个屋子的墙壁上都流着水珠。“发酵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尤为关键,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酒饼的质量。”罗师傅说。

  走出发酵房,则看到了露天晒场。晒场上除了摆满一簸箕一簸箕白花花的酒饼外,角落里还放着一台打粉机。罗师傅说,由于制作酒饼涉及的材料包括大米、酒饼叶和中药材等都要制成粉末,所以自己专门买了台打粉机。罗师傅从簸箕上拿起一个白花花的酒饼说,“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酒饼,其制作要讲究材料和工序。酒饼叶是山上采摘的纯天然的,大米、水要当地的无公害的。另外,制作程序打粉、和面、捏制等都是纯手工,这些都很耗时,需要极好的耐心。”罗师傅说,“制作50斤酒饼要大半天时间都呆在作坊,闷的时候就打开收音机听一下。”

工艺由外公开始传下来

  记者观察发现,罗师傅有眼疾,其妻子甘阿姨则腿不方便。“如果不是俩人都身体不便,我腿不灵活干不了活的话,我们可能不会选择制酒饼。”甘阿姨说,按照1斤大米能制出1斤酒饼,每斤酒饼的成本价3块多,但酒饼的批发价才每斤6元,我们一个月大概做500斤酒饼,算下来每个月制酒饼的收入才1千多元,这收入仅够日常开销。

  谈起酒饼制作工艺的历史,甘阿姨说,制酒饼的工艺是外公传下来的。外公在10多岁时就学会了制作酒饼,后来将工艺传给了唯一的女婿即父亲。“外公外婆仅育有母亲一儿女,没想到当这技艺传给父亲后竟帮助了父亲养家。当时家里5兄妹还小时,仅有父母亲参加劳动,父亲这这项绝活帮家里挣得不少公分,才使我们几兄妹不至于挨饿。”

  “83年我和丈夫结婚后,父亲就将技艺传给我丈夫了。”甘阿姨说,制酒饼毕竟是件繁琐利润却低的活,所以家里仅有丈夫和弟弟继承了父亲的技艺,弟弟虽然学会了技艺但宁愿种果也不生产酒饼,“因为我俩都残疾,想搞农业种养也有心无力,仅能做让丈夫做这活了。”

打算让儿子传承发展工艺

  记者由作坊下到一层,则看到30多平米的房间里摆满酿白酒用的器具和一坛坛的白酒。甘阿姨说,由于丈夫耐心地钻研酒饼制作工艺,他制作出来的酒饼比外公和父亲制作的都要好,无论是用来酿黄酒、酿白酒都制出很好的酒,所以酒饼从不滞销。“很多客人都反映,用我们酒饼酿出的白酒入口甘醇,喝多了也不会上脑头痛。”甘阿姨说,“我们也尝试了用自己做的酒饼酿白酒来卖,也很受欢迎。”

  甘阿姨告诉记者,今年28岁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她打算让儿子回来帮忙制作酒饼,一来可以继承外公遗留下来的宝贵技艺,二来也想将制作酒饼、发酵白酒的规模扩大。(李秀颜 特约摄影黄伟光)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