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廖沛林干打铁这行已经40多年了。
打铁,作为一种原始的锻造手艺,曾是城乡许多工匠的谋生行当。如今,现代工业日益发达,它渐渐退出大部分城市,但这门手艺在乡镇依然有着一方不小的市场。日前,《惠州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龙门县城一条小巷里,有一位打铁师傅兢兢业业40多年,如今和儿子一同坚守着这门祖传手艺。打铁工匠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做过很多行,最终还是当回打铁匠
“咚!咚!咚”、“叮!叮!叮!”每天清晨,从龙门县城太平路悠长的过道里,总会传出一阵阵清脆而有节奏的打铁声。58岁的廖沛林用脚撑着铁桩,一手用铁钳钳着烤得通红的菜刀,一手用铁锤敲打着。一旁的儿子廖鹏飞正用砂轮机打磨着铁器,在这间20多平方米的打铁铺里,两父子分工明确。
一轮敲打后,廖沛林用火钳把刚有菜刀雏形的铁块送进火炉中。炉火通红,火苗往上直蹿。即使是冬天,廖沛林依然被烤得满头大汗。他手拿火钳,不时地夹起铁块翻动观察,待每次烧制完成后,他便把铁块进行捶打、打磨,再烧制,再捶打,来回几道工序下来,一块1.5厘米厚的铁块在锤炼中渐渐变薄,一把菜刀有模有样地被制造出来了。
“从小看着爷爷、爸爸打铁,我16岁的时候就边读书边跟着爸爸学打铁。初学时,只能拿着磨刀在一旁帮忙打磨器具。”廖沛林说,他学了3年,高中毕业后开始到县农机厂作指导,当起了打铁师傅。“刚开始打铁赚钱时,总会觉得太辛苦赚钱少,所以经常有转行的想法。但每次都是在别的行业做一两个月就呆不下去了,也回家耕过两年田,磨过豆腐卖……因为都不是自己较为专长的行业,做起来总是力不从心。”廖沛林说,虽然打铁很辛苦,但毕竟是自己所熟悉的,而且老百姓家里的很多器具都是用铁打造的,有市场需求,所以还是重新做回自己的老本行。直到1984年,廖沛林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店铺。
“那时的店铺还不是现在的位置,在王宾村附近,爸爸自己用木头搭起了一间很小的铺子,生意慢慢开始好起来。一段时间后,爸爸租了一间大一点的铺子,渐渐做大后,1990年我们买下了这里。从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一做就40多年了。”廖鹏飞说道。
廖鹏飞正用砂轮机打磨铁器。
打铁是个体力活,受伤是常事
俗话说,“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句老话,道出了打铁行业的艰辛。
廖鹏飞说,打铁这门手艺,看起来简单,其实不容易学,其中锻打是最难的。要将一块铁打出模样来,没有三五年的技术经验积累根本做不到。“我现在才学了两三个月,前几天我拿块铁想尝试打出个形状,发现根本做不到。即使费了很大力气,打出来的铁器完全没有按照我的想法进行,形状、大小都不对。”廖鹏飞说。
在廖沛林看来,打铁最重要是肯吃苦有耐心。因长年手执铁锤,廖沛林的双手早已粗糙不堪,一双长满老茧的手,见证了他的“铁人”生涯。“每天面对火炉、煤灰和烧得赤红的铁,衣裤很容易被溅出的火星烫破,所以我很少能穿好衣服。”身穿宽大迷彩服和牛仔裤的廖沛林看着身上的破洞调侃道。“手脚被烫到刮到也是常事,那些小伤已经习惯了。就上个月在烧制铁器的时候,钳子没夹稳,刚烧红的铁棍一晃就打到了脸上。当时流了很多血,还去医院缝了针,好在没啥大事。”廖沛林的嘴边,伤疤依然清晰可见。
“以前加温烧制用的火炉是拉风箱,要有人在一旁不断地来回拉伸加气,打铁塑形时也是靠人手拿大锤不断地敲打,很费力气。1990年,我换置了一部电动鼓风箱和一台小型锻打设备,省力又省时,但仍是半机械半手工模式。”廖沛林说,自己每天至少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每一次打制铁器都要经过不断加温烧制、锻打、打磨、淬火这几道基本的工序,虽然部分环节有了机械协助,但每一道工序都少不了手工,这不仅需要有体力,更要有耐心。
儿子大学毕业学打铁,希望传承家业
打铁是门苦行当,且随着时代发展,全机械化生产的工具更省时高效,自然掌握这一技术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打铁很辛苦,每天呆在一个高温而且噪声很大的环境里,在打铁过程中产生的火光对眼睛伤害很大。工作时间长,难度大,要很有耐心,这让很多想来学技术的人都放弃了。”但廖沛林认为,还是自己一手打出来的铁器耐用很多,一把菜刀最少能用上十几年。
一路千锤百炼走来,廖沛林打铁匠的身份在当地小有名气,出品多以锄头、镰刀等农业生产工具为主。周边商铺铁器订购、街坊需要什么工具或者铁器需要维修,大家第一个就会想到他。虽然打铁行当脏、累、苦,但廖沛林一直不愿放手,一接到打铁生意,便开炉生火,煅烧捶打。“虽然我打出来的铁具价格比市面上的高,但质量好,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客源。”他笑着说。
廖鹏飞今年29岁,大学毕业后,他本来希望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但想到家里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家业也越来越稳定,于是下定决心回来跟父亲学习打铁技术。“这一行虽然不好赚钱,但毕竟是自己的家业,还是想继承下去。”廖鹏飞说,他现在不仅跟爸爸学打铁,还正筹划把妈妈卖铁器的小铺子扩大,一边卖自家打的铁器,一边卖些五金货。
“商铺已经在装修了,全是儿子一手一脚搞的。”廖沛林自豪地说,从事了这一行业40年了,如今年纪大了,力气也没年轻时好。等孩子学个三四年能独当一面时,他们两老就该退休了。
文/图 本报记者费 燕 通讯员梁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