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石坋村三面光水泥灌渠已建好一半多。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村民:老谭
点题:灌渠损坏,没水浇地回应:
龙潭镇南新渠灌渠改造项目已纳入冬修水利计划,目前已在施工中
村里的灌渠年久失修,有多处崩坏和堵塞,龙门县龙潭镇石坋村村民们担心春耕种地时没水灌田。《惠州日报》记者近日到龙潭采访,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灌渠整修工程已在施工,会争取在春耕前做好。
龙潭镇地处龙门北部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石坋村有农田1000余亩,村民1600多人,大多是靠种田为生。村里农田的灌溉用水,除雨水之外全靠山泉和山塘水,田间地头修筑有蜿蜒而密集的水渠用于引水。不过都是原始的土渠,大多有三四十年之久了。土渠底浅且狭窄,径流量本来就很有限,加上年久失修,已经损毁严重。渠中杂草丛生淤泥堆积,堤坝时有崩垮缺口,还有老鼠洞虫子洞漏水,基本上通不到水了。
村民老谭说,以前也有搞维护,但都是补一下缺口,堵住漏水的地方,或者把沟里的泥巴疏通一下,勉强能用就算了。这种简单的维修,没法改变根本问题,年年修年年坏,烂得越来越厉害。一到旱季农田急需用水,水又偏偏过不来,常常因争水引发纠纷。“眼看又快到春耕农忙了,沟里根本没水,到时咋办?”
对于村民们的担心,龙潭镇政府方面回应称,龙潭镇南新渠灌渠改造项目,已纳入龙门县2014年度的冬修水利计划,目前已在施工过程中,定于春耕前完工。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加固山塘、整修灌渠、机耕路、水坝、陂头等等,其中石坋村辖区位于该工程覆盖的范围内,建成后将大大改善农田灌溉难问题。
在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南新渠建设工地,只见施工队正在紧张忙碌着。在他们身后,一条规整的三面光水泥灌渠已蜿蜒在田间地头。“要建的灌渠长约7公里,已建好一半多了。我们过年都没怎么休息,一直在加班加点,确保不耽误村民们的春耕生产。”施工队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罗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