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来龙门永汉的人有一百个理由爱上香溪河,因为她是那样端庄秀美,那样多情多姿。带着远山氤氲的绿气,带着柔和的茶风竹语,它一路奔腾,九曲十八弯流经龙门广袤的土地。
初识香溪河是两年前一个秋日,我随市民协采风团首次来到龙门,坐在竹筏上游览香溪河,感觉好奇又新鲜。我双眸掠过两岸竹林婀娜的倩影,贪婪的目光却怎么也看不完那宛如国画的意境。倏然,一阵山歌从竹筏子上传来,歌声清亮委婉柔情。
“香溪河上清油油哎,两岸翠竹眼底收;隔远(远处)看见阿妹来,害我(令我)心头哇哇开;哎呀呀,行前(走上前去)不是我的人。嗨!”
歌者是龙门民营企业家、县民协副主席罗立新。这个厚实魁梧的汉子,原来山歌唱得滴溜溜地顺口又动听。对面一只竹筏迎上来,竹筏上秀气的导游妹子机灵地接他的歌茬唱起来:“阿哥,阿哥。你过来,你若是我的阿哥就唱起来;我的性情都几好哦,不要当我是路边人(陌生人)。嗨!”
女子随之调皮地抛个媚眼。
竹筏上的人掌声不断,纷纷喊道:“再来一个,再来一个!”随之两人似心领神会,情投意合般合唱一首。只听那歌词朴实无华,却意蕴深深:“高高山上种布惊(蒲松)嗬,唔使(不用)淋水(浇水)都会生。只要我俩都中意,毛请(不请)媒人都会成(成功)。嗬嗬……”
两人声情并茂的演唱以及诙谐活泼的神态,令竹筏上所有人捧腹大笑,笑声荡漾在香溪河上。我快速记录下歌词以及欢欣的场面,惊讶他们唱的山歌竟然可以随口拈来,轻松自然,可见山歌文化深藏百姓民间。
我的脑海清晰印下这情意暖暖的香溪河。
金秋十月,我再次来到香溪河。说实话,虽然此行目的地是寻访功武村以及香溪古堡,但我心底极想再听见那有滋有味的客家山歌。果然,心随人愿,坐上竹筏不久,一阵悦耳歌声传入耳际:“山青青咧水清清,丢个石头试水深;河边阿妹娇又巧,不知哪个最多情?”
一曲唱罢又接一曲:“唱歌就要有人和,写字就要把墨磨;好歌(哥)就有好阿妹,好妹就有好阿歌(哥)……”
这次唱山歌的是市民协的卢建中老师,他是正儿八经科班出身的音乐人才,已经钻研唱客家山歌数年,自然功底深厚,字正腔圆。这次他坐上竹筏子,触景生情,歌由心生。是啊,别说卢老师是正宗的音乐人,即使五音不全的人,置身于这高天阔地、如诗似画的香溪河,谁不想放开喉咙一曲高歌?!
“是天地有情成就了香溪河。”这是导游妹子对我说的。“是么,说来听听。”我兴趣大增。随着妹子绘声绘色的描述,我绵绵的思绪走进了神话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七仙女厌倦了天宫的生活,她和姐妹结伴而行偷偷前往人间。天上的凤凰为她们引路,五彩的云霞化作她们缤纷的霓裳。她们寻找人间最美的景致,只见一条河流波光滟潋、清澈见底,岸边翠竹成林,草地鸟语花香。仙乐飘飘,霞光万道,金碧辉煌,百鸟朝凤向着天穹引颈高歌……仙女们陶醉了,欢欣雀跃飘进这条河流,玩耍嬉戏,流连忘返……河水顿时香气飘荡,这条沾了仙气的河流从此就叫香溪河。
我的思绪停留在美丽的传说中久久不忍离去。天生自然万物,代代生生不息,然而是真正的雨露雾霜、日月精华汇成的香溪河,日夜无声滋润着田园,繁衍着人间烟火,慰藉着一方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老乡亲。
我走上岸来,沿着竹叶铺就的鹅卵石小路走进功武村,这座古村因有古堡而闻名。我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祥和的安宁及暖暖的爱意。逐水而居的人们,充满对苍天的感恩和敬意——— 各种从土地获取的农家产品摆满路两旁,有花生、芝麻、各种豆类、新鲜的蔬菜,还有晒好的白菜干。更多的是这里的传统特产——— 腐竹。游客所到之处,卖家都热情招呼。
不知不觉,寻访的目的地———五宅古堡就在眼前。我端详这座香溪河畔明末清初的古建筑,有种沉稳凝重之气势。沉住气,轻轻走上被烟熏火燎300余年的木板楼,楼里弥漫着幽灵般的静谧。我能想象出这里发生过的故事,我仿佛窥见,当年躲藏在古堡里的人们惊恐和慌张的神情。这座为防匪患而修的屋宅,屋内设计科学合理,用料精当,故而300多年过去仍稳固如初,不能不感叹前人睿智的思维和目光。古堡是岁月走过的见证者,无言地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
无需繁花似锦,就要这样平淡又简朴的生活。
秋风徐来,香溪河上波光粼粼,游览的竹筏上不时传来阵阵欢愉的情歌……
香溪河呀,你含情脉脉的美姿,永远给人浪漫无羁的想象。你就这么静静地流淌吧——— 穿过风雨斜阳,穿越岁月雾嶂,让这方山水永远风土清嘉、人物隽秀,永远充满暖意,充满生机;让世人细细品赏你的内涵和韵味呵,继而沉醉、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