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在芭蕉专业技术推广现场讲座上,不少有创业理想的农村青年前往“取经”。
养蜂专家向养蜂户讲解养蜂技术。
编者按:近年来,龙门县坚持三个“创新”两个“发挥”(即创新培训观念、创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努力提高山区创业青年培训工作水平,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龙门特色山区创业培训工作新路子。本报将不定期梳理出龙门县有为青年的创业故事,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为自己、为家乡带来的新变化。敬请垂注。
本报讯 为开阔农村青年创业者的视野,加强农村青年创业者与外界的沟通合作,日前,龙门县关工委相关负责人率领县农村青年创业联谊会会员一行10人,在佛山龙门同乡会负责人的陪同下到佛山市广东菱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参观学习。
菱王电梯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邹雍然告诉记者,她来自龙门县南昆山炉下新村,今年38岁。2001年到佛山打工,2002年凭着满腔的热血和对电梯知识的了解,成立菱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电(扶)梯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
龙门县农村青年创业联谊会负责人参观菱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后说,这是该联谊会首次组织会员外出交流、学习,大家增加见识之余,还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到好的经验,深受鼓舞。随着龙门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年轻人选择留在龙门创业工作。在他们心里,龙门既是温暖的家,也是创业的乐土。
“过去,我县在青年创业的培训过程中比较单一化、盲目化。现在,我们更讲究实际、实用、实效原则,让青年创业者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了解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致富创业观。”龙门县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说,当前,龙门县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更多地把创业培训的内容从个人奋斗向突出合作、共同致富转变,引导创业青年组织起来、走合作发展道路,启发激励创业青年向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双带型”转变,充分发挥“双带”作用。
“在培训工作中,我们特别注重改革过去‘自己顾自己’的单一部门关门搞培训的方式,确立开门办培训的新路子。”该负责人说,他们注重与县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宣传部门、公检法司、总工会、共青团、妇联、供销社等10多个县直部门与单位联合开门办培训,培养了各类骨干2595人,其中已成为农村致富能手、土专家的138人,有25人已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46人进入村、镇领导班子。经过各种专业培训的创业青年骨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带动了大批青年农民脱贫致富和科技致富。
创业故事
龙门小伙阿陆
离开大都市回乡开办馄饨店
“以前在深圳一家公司做网络平台相关工作,听起来似乎挺‘高大上’,但其中的苦自己最清楚。”在龙门县城新沥路附近开了一家馄饨店的阿陆说,4年前,他怀着闯出一番天地的理想孤身一人去到深圳,虽然开始6000多元的薪水让他感到非常满足,但随后发现问题越来越多。“工作压力大不用说,光房租水电和吃饭,就让我一个月的薪水见底了。”阿陆坦言,尽管理想很丰满,但现实让他越来越怀疑留在深圳是否正确。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阿陆选择回到他最熟悉的地方——— 龙门。“我平时就喜欢吃,从小也从家人那儿学过一些手艺,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就回来了。”阿陆说,选择回到龙门,一是考虑到龙门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有他熟悉的朋友;二是龙门发展前景好,特别是到龙门的游客很多,只要自己做的食物足够吸引人,收益不见得会不如从前。
虽然回到龙门开馄饨店最初也有过低潮,但在阿陆的苦心经营下,现在馄饨店的生意越来越好,街坊的口碑让他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现在我还会在网上做做宣传,让越来越多食客来店品尝。生意好了,生活也越过越有滋味。”阿陆开心地说,现在一个月除了开店成本还有三四千元积蓄,等他有能力开分店之后,一定要将生意做得更大些。
龙门媳妇张晓琳
回家开旅馆日子越过越好
家住南昆山上坪社区的张晓琳是龙门媳妇,今年35岁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离开靠打工赚钱过日子的生活近6年的她,现在和丈夫在南昆山上开了一家家庭旅馆。随着龙门旅游业的发展,每到节假日,停在旅馆前的各地车辆络绎不绝。“以前我和丈夫在增城打工的时候根本照顾不了家人和孩子,每次回家探望孩子都是又高兴又心酸。”张晓琳说,在工厂打工工资较低,生活也不太自由,一个月能回家两三次就已经很幸福了。
2010年,在亲戚的劝说和介绍下,夫妻二人回到南昆山,把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家庭旅馆,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
“现在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做生意,还能兼顾家庭,我觉得现在算是过上幸福生活了。”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随着家庭旅馆生意越做越旺,张晓琳一家不仅在去年把家庭旅馆修饰一新,还买了一辆小货车负责运货和接送客人。旅游旺季的时候,一家人合力打点旅馆生意,淡季时就带着孩子出门旅游,幸福感大大增强。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