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客家围屋是惠州山区常见的古民居,以方形为主,注重的是建筑的防御性,四个边角都是碉楼或炮楼。在冷兵器时代,四角楼有如堡垒,坚不可摧,但到了热兵器时代,它只能发挥残存的防御功能了。
惠州北部山区龙门县龙江镇石墩村有一座客家围屋,旧称石墩围,是刘姓族人聚集的地方。在抗战时期,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发生了震惊南粤的“石墩围血战”——— 1944年7月6日,石墩围村民据守碉楼与上千日寇展开了一场殊死的血战,击毙日军100多人,同时付出了15村民战死、25人惨遭屠杀的惨痛代价。
爱国乡绅提前动员村民抵抗
走进大山连绵的石墩村,小村庄有一种遗世孤立的柔美,村内的古围屋满目疮痍,大部分房屋已经坍塌,仅存的一角炮楼伤痕累累,细看还能看出一些弹坑。71年前,该村经历炮火洗礼,成就龙门抗日名村的英名。
1944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转入反攻阶段,侵华日军仍作垂死挣扎,为打通湘桂铁路沿线,部分驻粤日军北调,北面日军南下,进行频繁调动,所到各处无恶不作,群众对此恨之入骨。
由龙门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建平牵头编辑、2003年出版的《血与火的洗礼——— 增龙博红色故事》一书记载:1944年7月6日凌晨,由增城向博罗方向调动的日军,经永汉到达龙华后分三路(黄山水、田背水和大鱼潭),取道路溪向博罗横河方向窜扰,其中从大鱼潭上龙江路经石墩村的有1000余人。
7月5日,日军抵达石墩村的前一天,先后担任过国民党龙门县参议员、县第一小学校长和龙江乡乡长的爱国乡绅刘其敬刚好回到石墩村家里。他意识到日军路经石墩村,必洗劫村落。于是当即召开村民会议,议定若日军进犯本村,坚决予以抵抗。
居住在石墩村的两百多人口均是一脉相承的刘氏子孙,数百年来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生活。村子有高而厚的围墙,四角有炮楼,易守难攻。全村有18支步枪、8支短枪、4支台枪和1万多发子弹。全村听刘其敬指挥,分守四角炮楼,刘其敬指挥枪一响,全村投入战斗。当晚,全村老少在紧张和惴栗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男女老少参战三次击退日军
据载,7月6日晨雾弥漫,能见度很低,住在村前的村民刘珍云喂马时,隐约看到日寇从岭尾岗松园咀向石墩村进迫,他立即叫自己子女入楼阁向守备人员报告。守在前右炮楼的村民刘全安等人看见7个日本尖刀兵跑到宅前,其中3个日兵看到前右炮楼下大门紧闭,便拼命拍门,并大声嘶叫。
当时刘其敬在楼上,当即写了“路过此地,不要骚扰百姓”的字条放了下去,日兵看后,毫不理睬,继续嚎叫敲打大门,另4个日兵则向左前炮楼走去。在隔天未参加会议的刘全安,不知要待刘其敬指挥枪响后才开始战斗,立即开枪把拍门的一个日兵击毙。守前左炮楼的村民刘炳光以为刘其敬的指挥枪响了,开枪击毙迫近前左炮楼下的一个日兵。随后,大家一阵射击,7个日兵很快就被全部击毙了。
遭到打击的日军,便三次组织兵力进攻石墩村。第一次,一名军官挥着指挥刀,领着一小队日军冲向前左炮楼。刘炳光将指挥官击毙,日军丢下几具尸体退了回去。第二次,日军改用迫击炮轰击,炮弹不断在楼顶爆炸,村民惊慌。刘其敬忙向村民喊道:“不要慌乱,炮弹在楼顶爆炸,伤不了人。”炮轰过后,日军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猛烈反扑。村民凭借厚墙和射击孔,进行反击,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再次被击退。
受到重创的日军,跑到村外竹林砍竹扎了许多竹梯,组织了三四百人的部队,开始了第三次反扑。在刘其敬的指挥下,石墩村男女老少一起参战。枪支打得发烫,就往油缸里一浸又继续射击,直至将日军击退。日军再也不敢轻易接近围墙,只有在射程之外嚎叫。
围屋失守众村民被屠杀
当时,驻守在平陵的河源保安大队奉命前来增援,但来到离石墩村5公里处的时候,就在竹林里观望不前。派了村民到龙门县城求援的刘其敬久等无消息,只得告诉村民要和日本鬼子做好死拼的准备。激战持续到当日下午2时,石墩围依然傲然挺立。日军恼羞成怒,急令先头部队从路溪调回两门无后座力平射炮,配合迫击炮、轻重机枪组成强大的火力网,向石墩围发起总攻。
当3发炮弹把后左炮楼及旁边的围墙炸开时,刘炳光即叫村民刘日魁坚守前左炮楼,自己跑到日军密集进攻的地方战斗。他射出了500多发子弹,击毙了30多个日军。后来,刘日魁战死。刘玉左手被打断,让妻子以田瓜敷住伤口,右手提竹篮送弹药,直至阵亡。刘炳光左腿被打断后,一直战斗至牺牲。刘其敬及助手刘亚焕各持手枪,分别指挥前右炮楼和后左炮楼抗击日军。当日军蜂拥近被炸塌的围墙时,村民要刘其敬躲进地洞,他拒绝说:“要战一起战,要死一齐死。村人战死了,留下我一个人又有何用?”村民大受感动,纷纷抄起家伙,有枪的用枪,无枪的用刀、斧砍,用锄头石块砸,与入村日军逐巷逐屋展开殊死拼搏。后来,刘其敬、刘亚焕先后中弹牺牲。当天下午3时多,石墩围失守。
日军将二十多名村民被押至晒谷场,用刺刀、枪托、锄头击杀村民,晒谷场血流成河。首先为村民通风报信的刘珍云之子因身上缠着子弹带,被日军捆绑着用刺刀在身上慢慢刺了50多刀而死。而刘云珍被抓后,日兵将其洗净身体,绑在长木凳上准备生劏。此时,河源保安大队被当地乡绅及村民胁迫着赶过来,日军以为是大队援兵赶来,仓皇离村。刘云珍得以生还。
此役,日军被毙100多人,石墩村15村民战死,25人惨遭屠杀,9人被拉夫。其中,刘其敬和刘日魁两户被杀绝。全村被毁房屋47间,损失财物难计其数。
1947年2月26日,为铭记石墩围抗日血战,龙门当局在县城东较场为石墩村抗日英烈建立纪念碑,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题词 “忠烈可风”。新中国成立后,该碑坍塌。
本版文图《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