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龙门县文物志》图载,抗战胜利后,为纪念抗日牺牲英烈,龙门东较场建起“忠烈可风”纪念碑。
《龙门县文物志》图载,日军飞机轰炸龙门时落下而未爆炸的炸弹。
2015年5月31日,龙门县人民政府在江厦小学旁边竖起“抗击日军遗址”纪念碑。
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全民族共赴患难、共同抵抗外敌的壮举。抗击敌寇、保卫国家是军人天职,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普通乡民抗敌自卫也是可圈可点。在博罗福田的蒲芦氹、龙门龙江石墩围等地,都发生过激烈抗日斗争,成就一个个抗日英雄村。
8年抗战征途中,惠州大地上乡民抗日的历史,难以穷尽。近日,《东江时报》记者继续钩沉史料,发现一些可歌可泣的群众抗日故事。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这些正义之歌,不容缺席。
罗浮山下打起伏击战
日军不敢前进一步,因为武装群众从树林、蔗园、堤坎、水沟四处都向他们射击。
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沦陷惠州、博罗、广州等地后,经常派出小股部队到附近乡镇“扫荡”,群众恨之入骨。
为了抗击日军的“扫荡”活动,罗浮山下、博罗柏塘乡和其他地方一样组织了联防队,后来,群众纷纷提出要组织武装,很快就集中了300多人和一批枪支。
据柏塘石湖人张汉华《柏塘石湖群众抗日记事》记载,该联防队拟定打击敌人的办法是打伏击战,地点选择在石湖村和郑屋后面广梅公路途经地东心岭坳。
当时,乡民掌握和传递日军行动的消息主要靠徒步通讯或望哨设“消息树”。1939年10月的一天,联防队派出的放哨员跑回来称日军到了茜岭坳。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摩拳擦掌,表示要坚决消灭这股日军,于是武装群众迅速按计划占领阵地。当日中午12时许,一队30多人的日军和几匹驮小钢炮以及炮弹的马,行至东心岭坳,未及郑屋矮墙外。此时,石湖岭上的长枪队在擂鼓声中先开枪,忘记了原伏击方案,致使手枪、手榴弹未发挥火力作用。日军发现有人阻击,即停止前进,派小组兵力在东心岭坳小山上还击,大部分日军则开始构筑掩体工事。这样一来,隐蔽在郑屋矮墙处的手枪队,发挥不了作用,还受敌钳制,幸而未被发现。
这次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击毙了6名日军,我方也有个别伤亡,擂鼓手朱维中弹牺牲,陈新受伤。其间,几名日军在忙着焚烧日军死尸。
当日下午2时许,日军组织一个班在钢炮掩护下进攻石湖岭阵地,第一枚炮弹落在岭下下维屋廖姓的大门,廖石云之母中弹身亡;第二枚炮弹落在岭腰上,由于武装群众没听过炮声,炮弹一响便纷纷跑下山去找地方躲避,日军趁机冲上了石湖岭。不久,日军又派来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并向树林中扫射,同时向日军空投食物。武装群众只好选择地形、隐蔽地继续打击敌人。石湖岭虽被占领,但东心岭的日军不敢前进一步,因为武装群众从树林、蔗园、堤坎、水沟四处都向他们射击。持续到下午4点多钟,日军从泰美方向增援了20多骑兵,我武装群众遂全部撤离。
黄昏将至,日军带着6包骨灰伙同增援骑兵向泰美方向撤走,沿途大肆抢劫和杀人放火。张奕伯和张家祥佣女等二三十人惨死在日军屠刀之下。日军到泰美麻甲坪还烧毁了很多房舍。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大刀队手持铁叉、单刀、双刀,急行军40公里,躲过日军哨兵,偷偷溜进日军居住的房子。
地处惠州北部的龙门县,抗战时期属于贫困山区,道路交通不便,山多人少经济贫瘠,但日军在进占广州后又周边各县扩张,临近广州的龙门县屡次受到日军侵扰,日机也屡次轰炸龙门,包括县城、平陵、沙迳、永汉等地。据龙门县委党史办介绍,日军入侵龙门境地,造成112人死亡,54人受伤,日机轰炸龙门造成44人死亡、56人受伤,造成房屋损毁770间。
在逆境中,山区人民奋起抗敌,留下不少传奇故事。
1944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一队1000多人的日军部队进侵并驻扎在龙门县龙华镇四围村,先用大炮轰击村落,枪杀了5名群众。后来,日军又俘走2人带路,后两人失踪。日军侵驻龙华期间,抢掠粮食8000斤、猪300头、牛50头、鸡600只,炸毁房屋25间。
某夜,龙门县左潭大刀队在高田村民、大刀队队长廖香南的带领下,42人手持铁叉、单刀、双刀,急行军40公里,天没亮赶到龙华四围村,躲过日军的哨兵,偷偷溜进日军居住的房子。白天烧杀抢掠了一天的日军,自认为村民们都逃散了,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人来要他们的命,个个睡得像死猪一样。大刀队队员一刀一个,砍死了10多名日寇。不久,日军发现被人偷袭,与左潭大刀队面对面拼杀起来。
日军开枪,但左潭大刀队队员熟悉地形,利用地形及天色边躲藏边砍日军,又砍死了20多个日寇。眼看天快亮了,大刀队队员赶紧撤回左潭。此次战斗中,大刀队不仅砍杀多名日寇,还缴获了一批战利品,不过,队员茹潮兴(龙潭镇石汾村人)身中日军3枪而牺牲。
龙门江厦村民据村而战
青壮年60多人分为两个战斗队,利用熟悉的地形地貌,据险抗击日寇,一队潜伏在正面田坎,另一队埋伏在小山侧,互相策应。
左潭大刀队抡起大刀向鬼子砍去的义举刚传诵没多少天,1944年7月,一队日寇又由增城开往龙门,沿途抢劫,2日下午4时抵达该县江厦村附近的周田围。
江厦村群众意识到日军经过,必然进村洗劫,遂自发组织村中老幼妇孺上山躲避,青壮年60多人则分为两个战斗队,利用熟悉的地形地貌,据险抗击日寇,一队潜伏在村内谭仙公庙正面田坎,另一队埋伏在新庄坳小山侧,互相策应。
日军未料到前方又埋伏,蜿蜒向谭仙公庙而来,潜伏在谭仙公庙前的一队村民奋起迎头痛击,另一队村民接着开火。时近黄昏,视野不清,日寇不清楚遇上多少武装,纷纷占领近处山头,60多村民奋力追杀,一个多小时天黑后即撤退上山。这时日军约有1500人,已占领村前大小山头,不敢进村,在山上露营。
次日,即7月3日早上5时许,日军在山上向江厦村发射了28发炮弹,炸塌一些民房,村内老幼已走避,青壮年均在山上,村内空无一人,炮击后无反应,日寇才进村洗劫财物,六畜牲口全被宰光,直到当天下午才离去。
7月4日,村民下山回村打扫战场,发现七处柴炭灰中夹杂着日军遗残骨灰,假如每堆柴炭只焚一尸,至少有七人被击毙。在山侧有一处新坟,断定是日寇埋葬的,村民立即挖掘,果然是一具用日本国太阳旗裹着的日寇军官尸体,脚上还穿着皮靴。尸体仍未腐臭,村民抬到龙门县城太平门展尸给群众观看。
龙门江厦村这次战斗,村民打死打伤日军30余名,村民谭丁贵当场牺牲,谭彩群受重伤、治疗无效身亡,另有3人轻伤。江厦村的碉楼被日军炮弹轰毁,32间村民房屋被烧毁。
得益于此次对日战斗,江厦村士气大涨。后在解放战争期间,该村不少青壮年毅然投身到战斗中去。
本文参考文献:
1.《博罗文史资料(第七辑)》,博罗县政协编撰;
2.《血与火的洗礼——— 增龙博红色故事》,龙门县作家协会黄建平主编;
3.《龙门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概述》,龙门县委党史办撰写。本版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