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六屯村村委办公楼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袁 畅 通讯员潘荣德 摄
六屯村位于龙门县龙江镇东南面,是革命老区。由于位置比较偏远,扶贫前六屯村集体经济收入十分薄弱。3年来,在帮扶单位市地税局的帮助下,昔日的省级贫困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如今,该村贫困户靠种养殖、分红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人均年纯收入有望达到85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今年有望提高到16.55万元,摘下“贫困村”的帽子。
贫困户住上新楼房
该村以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主要靠外出务工或在镇上打散工。
陈锦安是该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他的老父亲体弱多病,孩子还在读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2013年6月,陈锦安一家被确定为市地税局的帮扶户,帮扶前全家收入仅靠夫妻两人平日务农所得,年收入仅有1.2万元。
陈锦安告诉记者,目前他是村保洁员,每月有工资900多元;他家共有10亩水田,通过产业帮扶,每年有分红6000元,加上夫妻平日到镇上做散工,现家庭年收入有6万多元。2014年,在帮扶单位的协调下,该村增加了贫困户泥砖房改造指标。陈锦安说,现在他家住进了两层半高的新房,日子越过越好。
村容村貌有了大变化
“自2013年帮扶以来,省、市、县各级财政资金对该村的投入达1100万元,其中市地税局投入213万元扶贫资金。”市地税局驻村干部廖泽辉告诉记者,六屯村的村容村貌和3年前相比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村集体收入增加、村委办公楼焕然一新、农田水利设施修缮、村道建设积极推进、卫生饮水条件改善等方面。
为完善 “公司+基地+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模式,市地税局拨款48万元给六屯村委会,使得该村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积极到产业基地搞生产经营。
市地税局多次主动协调其他部门,共同形成扶贫工作合力:积极协调林业主管部门,争取“荒山改造”指标优先给六屯村,村集体的300亩荒山得到改造并抚育树苗三年;积极协调民政主管部门,争取到省级彩票专项公益金的指标,用于建设六屯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
本报记者袁畅 通讯员潘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