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龙门县城郊村的村干部、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社工、志愿者联合走访村民。本报记者付巨晗 摄
龙门县龙城街道城郊村的中心区域临近县城,人流密集,商业发达。
在路边的楼房中,有一栋正在施工的3层楼房,面积约450平方米。这里原是村委会办公楼,装修后每年可收租金近5万元。包括这5万元在内,城郊村集体收入今年有望达到15万元,而几年前村集体收入还只有两万元,是省级贫困村。
这一切改变源自3年前。市委政法委挂钩扶贫该村后,不仅村集体年收入增加6倍,平安创建效果也看得见、摸得着。尤其是今年我市启动“平安细胞3+X”创建行动后,该村平安创建更是全面提速,成为全市“平安村居”试点单位之一。
村集体收入今年可达15万
早在几年前,城郊村委会就已经决定搬迁,将原有办公楼用来出租,增加村集体收入。无奈新办公楼盖起一半就因资金短缺停工。
3年前,市委政法委挂钩该村后,立即选派2名责任心强的干部驻村,负责扶贫任务落实和协调工作,驻村干部全日制驻村。市委政法委决定尽快把新办公楼装修好,让原有办公楼开始收租。
很快,村干部搬进新办公楼,原办公楼装修也正式启动。“过去,村里资金紧,想给村民办点实事都无能为力。现在楼房出租就可收入近5万元,加上投资分红,今年村集体收入15万元没问题,是3年前的7倍。”说起扶贫的成效,任职1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谭志强最有发言权。
村民小组建成小型自来水管网
丫桂山村民小组是一个移民村,各项建设相对滞后,最初几年村民甚至只能喝井水,喝上放心的自来水一直是村民们的最大愿望。
驻村工作组在走访中得知该情况后,主动找到村民小组负责人,商量如何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并将情况向上汇报,市委政法委领导立即带队前往作实地考察。村民小组地处偏远,从外面直接拉自来水管成本极高,很不现实。如何彻底解决问题一时难住了各级领导。
村民小组负责人介绍说,不远处的山上有一个泉眼,泉水清澈甘甜,且出水量大。经过深思熟虑外加实地考察,驻村干部决定取水到检测机构做权威化验,如果水质达标,即可建设一个小型自来水管网,把经过过滤的水送到村民家中,方案很快形成并上报到市委政法委。一个月后,水质检测报告出炉:水质超出国家饮用标准。市委政法委不仅批准该方案,还要求连同灌溉水渠、文化室、村前水泥广场、道路硬底化等建设工程一并考虑。
今年初,村民小组村民全部喝上自来水,文化室、村前水泥广场、道路硬底化建设也全部完工,共投入74.7万元。
丫桂山村民小组只是一个缩影,新圳村民小组的206米村道等建设项目也已列上日程。此外,投资17万元的城郊村村文化广场也基本完工,如今村中妇女闲来不再东家长西家短,不再围坐麻将台,而是跳起了广场舞。
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收入破万元
村民罗广祥做梦也没想到,仅用了3年时间,自家80平方米的泥砖房就变成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面积翻倍,两夫妻和大儿子打工每月收入也接近6000元。何止是脱贫,实际是过上了小康生活。
挂钩扶贫后,市委政法委全员全心投入扶贫开发。在具体推进方式上,将结对帮扶作为重要措施,所有机关干部组成19个帮扶小组 “一对一”进行结对帮扶。
罗广祥与妻子身体一直不好,大儿子也一直没有固定工作,家庭收入有限。驻村干部为夫妻俩请来医生作免费义诊。身体好转后,驻村工作组还为夫妻俩及其大儿子找了工作。
驻村工作组还帮助村里成立了金线莲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并带动其他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营,争取通过产业合作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提高村民收入。
3年前,城郊村像罗广祥这样的贫困户有33户,年人均收入3000多元,如今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全部在市委政法委的协调帮助下找到工作,家庭人均收入全部突破万元,基本完成了危房改造,成功脱贫。没有劳动能力的,驻村干部也基本为他们争取到了低保等扶持政策,家庭收入大幅增加。
启动全方位立体化扶贫
村民经济收入提高了,精神境界、生活环境、法德意识也不能落后。扶思想、扶平安、扶法援、扶志愿……市委政法委启动全方位、立体化扶贫。
今年,我市启动“平安细胞3+X”创建行动,旨在创建一批标准更高、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平安细胞”,更好地筑牢平安惠州基础,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年底实现平安创建覆盖率达95%以上的目标。
市平安办帮助村“两委”研究制订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工作步骤和措施,形成统一领导、指挥畅通、运作有序、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村里综合运用“掌上村务”、宣传专栏、宣传横幅等各种宣传手段,使村民对创建平安村居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大幅提升。城郊村“平安村居”创建全面提速。
每晚,村民在休闲之余一定会看到两名联防队员的身影。联防队员共有10人,全部为村干部自愿参加,他们两人一组每天轮流巡视村里的重要地段,义务守护着村民的安全。他们身穿统一服装,携带简单装备,服装、装备全部由市委政法委免费提供。
城郊村实现了“六好六无”目标,全村村民稳定和谐、安居乐业。近3年来,城郊村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刑事案件,没有发生治安灾害事故和生产事故。
全市首创将农村社会工作引入扶贫
城郊村文体广场旁有一家社工服务中心,这是市委政法委联合另外一家挂钩扶贫单位市社工委,以水口村民小组为试点,在全市首创将农村社会工作引入扶贫工作。成立该中心的初衷是扶贫,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作用远远不只是扶贫。
村民阿红(化名)本不是贫困户,家庭生活也很幸福。但今年初的车祸夺走丈夫后,阿红生活立即陷入困境。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志愿者主动找她谈心,开导她尽快面对现实。驻村工作组也找来“法制副主任”帮其索取赔偿,讲解相关法律。村委会为其办理了低保。社工服务中心帮其联系了专业培训机构学习美容,学成后还推荐工作。“当时出事太突然,根本无法接受。不过这些社工很懂得开导人,很和气。”阿红说,今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社工服务中心内设有专门的阅览室、看护站,村民可以随意取阅书籍,外出打工的村民也不用担心孩子放学无人看管,这一切都是免费的。中心还向村民提供知识讲座、就业辅导、义诊等不同类别的服务,增强了村民凝聚力。智障儿童也可以在这里学画石头画,社工们准备拿去义卖,收入用于资助智障儿童。
第一书记全程参与扶贫等工作
在城郊村,有一名“外人”无人不佩服,村干部谈到他都会竖起大拇指,他就是拥有市委政法委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3个身份的张汉坤。
去年,张汉坤通过市里统一安排到城郊村任第一书记,临行前市委政法委领导专门找到他,交给他另外一项任务:驻村扶贫。
刚到村里,张汉坤就找到党员名单,并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老党员、困难党员更是成为他的座上宾,有什么困难张汉坤第一时间帮忙。张汉坤很快赢得了党员、村干部的信任,村里的一些制度规定、党建工作、村务管理全部交由他来负责,至于扶贫以及各项建设,他更是全程参与。
1年来,张汉坤几乎吃住在村,全村每家每户都认识他。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地毯式清查毒品;展开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并逐一登记建立专档;发动司法部门派员到村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公共场所卫生一天一清扫、乱堆乱放一周一清理、积存垃圾一月一清运,今年7月城郊村荣获“广东省卫生村”称号。
3年来,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社工为城郊村村民办的实事不计其数,大到经济扶持,小到化解纠纷。从城郊村的变化看来,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年底我市平安创建覆盖率达95%以上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本报记者付巨晗通讯员肖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