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刘志南在卫生院查找辖区漏种儿童。
蓝田瑶族乡卫生院离龙门县城16公里。医生刘志南满头银发,脸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皱纹,他22年如一日奔走在蓝田瑶族乡81个村民小组之间,为乡镇14岁以下所有孩子接种疫苗。20多年扎根基层有哪些故事?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每月仅3天在卫生院接种疫苗,其余时间奔波于各乡村
蓝田瑶族乡群山环抱,其地势北高南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15座。车子绕过几个弯,拐入蓝田圩镇,在蓝田瑶族乡卫生院二楼,记者见到了刘志南。此时已是下午4点,前来接种疫苗的人不多,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旧的白大褂站在工作台旁,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眼镜,正在对龙门县儿童预防接种卡做入册登记和查漏补缺。
记者看到,本子上密密麻麻地登记了乡镇上每位儿童接种的时间和次数。这些儿童预防接种卡按照蓝田瑶族乡镇上8个村人口和流动人口分别装订成册。除却每月3天在蓝田瑶族乡卫生院接种疫苗,其余时间他都奔走于各个乡村卫生站点。接种日结束后,他要马上核对清查辖区漏种儿童,打电话核实查明儿童不来接种的原因并告知下次补种时间。此外,他还进入农户家中宣传接种疫苗的好处,说服家长给孩子接种疫苗。
蓝田瑶族乡常住人口有1.1万人,每年新生儿大约有100多人。每年年初,是刘志南最忙的时候,给新生儿登记接种疫苗卡等繁琐的工作大部分由他一人负责。在刘志南办公的地点,有一台电脑,平时,他交给徒弟陈科成去完成录入信息的工作,而自己仍保留用小册子记录的习惯。刘志南说:“我不会用电脑,我的徒弟会将我登记的信息录入电脑,省下了不少查找功夫。”每次在电脑上查到未来卫生院接种疫苗的孩子,刘志南就会深入乡村给孩子家长做工作,劝说家长尽早给孩子接种疫苗。
刚接手时打针不熟练,在自己手臂上反复练习
据了解,国家规定一类疫苗免费接种,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风(麻疹)疫苗等,需要14岁以下的孩童分年龄段接种。刘志南成为防疫医生最初的两年,在给乡镇上的孩子接种疫苗时没少碰壁。
刘志南是当地人,1979年从龙门县卫校毕业后,回乡在小洞村卫生站成为一名医生。1993年,因为工作尽职尽责被调入蓝田瑶族乡卫生院接管接种疫苗工作。刚接手时虽有基础,但给别人打针还不算太熟练,刘志南在手臂上反复地进行扎针练习。
宣传疫苗入户游说,曾被人放狗驱赶
刘志南说,他接管接种疫苗工作那阵,发现乡镇上的孩子很多到了10多岁连一剂疫苗也没注射过。不仅如此,许多家长并不知晓不了解按时预防接种对孩子的好处,于是他开始了入户游说,说通了就给孩子一针一针补上。
“孩子本就怕打针,一看到我撒腿就跑,而家长不理解预防接种对孩子的好处,对我置之不理,有的还放狗来吓唬我。”即便如此,刘志南依然想方设法给家长做思想工作。“当时有个孩子因为没按时接种疫苗,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我以此为例劝说家长,他们才渐渐愿意接纳我。”
刘志南不厌其烦地对不同家长人群做工作,每回入户游说,他都会带上许多接种疫苗的小册子,派给家长们。刘志南说,也得益于自己是当地人,许多亲戚朋友相帮,一步一步,接种疫苗的孩子开始多起来。在做通家长工作后,刘志南抱着孩子上摩托车将其接到卫生院进行疫苗接种,而他从未要求过单位补助任何费用。后来,他以学校为突破口,每年都为学校不同年级的孩子接种疫苗。
语言不通用纸笔交流,说服林场外来务工人员
一辆自行车,泥泞坑洼的山路,装着接种疫苗宣传小册子、注射工具的背包……这段日子令刘志南最难忘。
2004年,他接管下了密溪林场内的接种疫苗工作。从圩镇到密溪林场有20公里路程,当时刘志南还踩着一辆自行车,行走在坑坑洼洼的崎岖山路上,颠簸着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刘志南接手后,发现有许多从贵州到来密溪林场务工的外地人,他们的孩子没有接种过任何疫苗,更别提懂得接种疫苗的好处。一开始,这些外地人并不理睬刘志南,甚至还把他当坏人看待。刘志南不太擅长说普通话,而有些前来务工的外地人同样不擅长用普通话表达,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刘志南愣是带上了一本笔记本,见到他们便与他们用文字表达,并给他们人手一本有关于疫苗的宣传册。刘志南在那里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几乎天天都赶往密溪林场,无论刮风下雨。功夫不负有心人,13个外地来的孩子终于在刘志南日复一日的劝说后接受了疫苗接种。谈起这段日子,刘志南既难忘又有满满的成就感。
刘志南的徒弟陈科成说,每逢到了给孩子们接种疫苗的日子,刘志南绝对是最早赶到乡村卫生站的。现在环境好了,刘志南以往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但很多时候,陈科成不忍师傅在天寒地冻的早晨独自一人骑车赶往乡村,主动要求开私家车带刘志南过去,刘志南却说:“乡村很多路车走不通,还是摩托车方便。”七八年来,他仍骑着摩托车奔走在蓝田瑶族乡各个乡村小道上。
最大愿望是孩子们健健康康成长
“乡村接种医生的工作那么繁琐枯燥,你有没想过放弃呢?”面对记者的问题,今年57岁的刘志南的回答是“没想过放弃”。
在2000年以前,正值壮年的刘志南工资只有150元一个月,那时候为养家糊口也曾萌生过打退堂鼓的想法。那么又是什么让他放弃了到外地工作的念头呢?“当时镇上有一家从广州来的养鸡专业户,我了解过这些专业户都会给鸡注射疫苗,注射过疫苗的鸡病死率极低。”刘志南说,这么一想,给孩子接种疫苗那更是非常重要了,于是打消了要到外地工作的想法,在这岗位上一坚持就是22年。
刘志南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们都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而在他即将退休的几年时间里,他希望能够把这份责任和经验传递给年轻人。别人夸赞他的这份坚持时,他只是笑笑:“这都是我的本职工作。”
刘志南家里有6口人,家里有八旬的老母亲。在与记者聊天后已是傍晚,他匆匆要往家赶,“我得回家给老母亲做饭吃。”
文/图 本报记者陈澄 通讯员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