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古代私塾长啥样?来功武村看看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古代私塾长啥样?来功武村看看

转载 龙门视窗2016/02/18 13:29:4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龙门视窗 5716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杏春书室修缮一新。

 

书室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

 

杏春书室内保留了原有的砖雕。

  身处繁华都市的人们,对古朴幽静的古村落格外向往,位于龙门县龙华镇的功武村,一直都是都市人喜欢游览的地方。来功武村游玩的人,无不为村里现存的上千间古民居房屋、院落10余座的明清古建筑群所折服。功武村由南宋太尉廖金凤之子廖剩甫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开基,至今近580年,由13个廖姓自然村组成。廖氏家族的兴旺,与功武村尊师重教、兴教助学的民风有很大关系。

杏春书室,龙门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私塾

功武村有一条正街,正街是功武村古时的商业区,全长约600米,宽约3米。正街的地面上铺设青砖,中间高两侧低,尤如龙脊,故又称龙街。正街通往功武村的沙迳河边古码头。在古代,龙门到增城、广州的交通,基本靠船运。功武村附近有增江香溪渡、功武渡、沙迳渡等渡口,功武渡更是专为功武村而设。从前功武渡是广州到龙门水路客商往来的必经之地,正街便成为一个生意兴隆的商埠。如今正街两侧,仍有不少古色古香的房屋建筑,这些古建筑古时多是商铺。就在这商贸繁荣的正街,廖氏族人建起了两间书室:杏春书室和璞轩书室。

杏春书室始建于清朝初期,占地面积约330平方米。其大门墙面是2米多高的红砂岩,青砖砌墙,气派壮观。当地村民说,杏春书室最早是当时村里读书人上学的地方,读书人每天早上从家里到杏春书室学习,晚上回家。一直到晚清后期,后来因为功武村人口迅速增长,杏春书室容纳人数有限,学堂才迁移至附近的廖氏宗祠里。

杏春书室因年久失修,多个地方出现瓦片、屋檐脱落,屋主变更装修,杏春书室很多地方已经面目全非。雨季时,多处地方漏水,部分地方出现坍塌。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建筑物,2014年5月,香溪堡旅游区斥资聘请古建筑修复专家,用了近10个月时间,将杏春书室的原貌恢复,于2015年4月杏春书室对外正式开放。

恢复原貌的杏春书室,整体布局完美。有大气庄严的课室,小巧的书阁,开阔的天井及先生的生活起居客厅、房间等。书室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修葺一新的杏春书室,还保留有不少原来建筑物的木雕、石雕和灰雕,向人们呈现出古代书室的真实面貌。如今杏春书室为龙门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私塾。

对子孙学业极为重视,给读书子弟奖功名肉

璞轩书室就在杏春书室对面,也是一座清代建筑物。虽然璞轩书室几个字已被水泥糊住,但依稀还能辨认出“璞轩书室”的字样。璞轩书室的大门是用花岗岩石条构建成,两扇木门装着铜质门环,古风犹存。墙基用了三层麻石条,青砖到顶。能想像出,当年的璞轩书室,有多么气派。璞轩书室暂时没有得到维修,后半部分的瓦面已倒塌,居住在里面的多位民工,临时用一块塑料布遮挡起来。

据了解,功武村自明代就自办私塾、建书室、聘名师教育子孙。功武村曾有五宅的杏春书室、宜休书室、璞轩书室,六宅的梅堪书室,二宅的进栈书室,三光楼的函乐书室、小莘墅书室等,书室遍布村中各地,功武人纷纷成为贡生或中举。

据悉,功武村人对文人师长敬若上宾,对子孙学业极为重视。从前对读书的子弟及有困难的家庭,都实施奖学和扶助。功武村统一的奖励办法是逢年过节各围村分猪肉:乡学(小学)毕业3份、县学(初中)毕业4份、府学(高中)毕业5份、省学(大学)毕业6份,统称为功名肉。

另外各围村也实施各自的奖励方法:南山祖属围对外出读书的子弟每人每期资助大米:县学(初中)资助300斤;府学资助400斤;省学资助500斤。豫斋祖属围则一次资助过 (以取得毕业文凭为准)稻谷100担。因此,功武村的读书人比沙迳一带都多。

功武村这种重视教育的风气,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年考上大学的廖姓学生,在龙门比比皆是。如今,正街的书声已经远去,惟有书室让人怀念曾经的书香。

线路

  从市区去龙门龙华镇功武村,经金龙大道往龙门方向行至广河高速公庄收费站,进入广河高速往广州方向行走至龙华收费站下,然后按照前往香溪堡的路牌往香溪堡或沙迳圩镇方向走,到达香溪堡或沙迳圩镇后询问当地村民即刻前往功武村。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