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麻榨镇犀牛尾现存的清代风雨亭。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梁丽通 摄
东江时报讯 记者侯县军 在龙门,旧时有一种特色建筑风雨亭,设于路边或码头供人歇脚休息、迎来送往。近日,龙门县档案局工作人员在麻榨镇犀牛尾村、增江之畔发现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风雨亭,该亭保存较完整,不过亭内两副对联仅剩一下联“逸人洗盏说茶经”。为此,龙门县档案局在官方微信公开征集上联。
龙门风雨亭修建盛于清代
旧时龙门大地上,三里亭、五里亭等风雨亭如阁似榭,点缀着乡村与山水。旧时龙门交通不便,山多路窄,行旅村民、贩夫走卒大多肩挑步行,历经跋山涉水、崎岖坎坷之苦。于是,一些行善好义人士慷慨解囊,建造充满温情的风雨亭,摆放椅子和瓮缸,缸里盛满茶水或山泉水,供来往行人歇脚解乏。
龙门风雨亭修建盛于清代,延续到民国,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龙门县志》记载,龙门有19座风雨亭,不过今天大多已坍塌损坏。近年来,龙门有些乡村重修风雨亭,如麻榨鳌溪、永汉合口等村。
目前,龙门保存较完整的风雨亭就是新发现的犀牛尾风雨亭。从现存资料看,该亭建造时间至少在清光绪壬寅年(1902)前,至今110多年,为方便行人在码头候客而建。该亭坐东向西,面向增城、广州方向,长11米、宽7.4米。
县令手书“便利行人”丢失
龙门县档案局资料显示,犀牛尾风雨亭墙体内侧原镶嵌有一石碑,阳刻楷体“便利行人”4字,落款“光绪壬寅年季冬吉旦”,“署理龙门县事史允端书”,可惜石碑丢失。亭内原有两副对联,仅剩一下联模糊可辨,为“逸人洗盏说茶经”。
犀牛尾风雨亭让今人窥见昔日码头候客的身影,也为当地风土人情留下证据。风雨亭不仅是供人休息之所,更是故旧重遇、情人邂逅、亲友送迎的地方,上演无数悲欢离合,留下动人故事与传说。
“老妹约哥到茶亭,泡杯浓茶会情人;劝哥莫去论茶色,入口才知味道清。”“新做茶亭两面光,那有茶亭有茶缸,那有茶亭有茶吃……”在一首首山歌中,数百年来龙门人关于风雨亭的记忆传承延续。
征集令
一起来“寻”上联
近日,龙门县档案局官方微信为犀牛尾风雨亭仅剩的下联征集上联。连日来,该账号留言栏出现了对联热,网友写出不少精彩上联,如“士子倾觞道文章”“骚客弹琴颂乐韵”“闲亭漫步听风雨”“过客歇脚笑天气”“高士抚琴笑史记”……
龙门县档案局负责人介绍,若您想参加征集活动,可将做好的对联发给龙门县档案局官方微信号。该局也会到当地摸查,争取把丢失的上联“真身”找回。
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