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南方日报讯 (记者/林文通 通讯员/吴晋翔)24日,笔者从龙门县“两违”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2015年,龙门县及时发现、依法拆除新增违法建设67宗,面积2.53万平方米;依法立案查处和拆除新增违法用地323宗,面积318亩,复耕复绿131亩,实现“两违”零增长。同时主动开展“减存量”工作,共拆除各类存量违法建设204栋(间),约10.8万平方米,“两违”管控成效明显。
整治“两违”纳入基层领导责任考核内容
近年来,龙门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在部分区域企业和个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较突出,不仅扰乱城乡建设管理正常秩序,还侵蚀有限的公共资源和发展空间,使惠及群众的建设项目难以实施。面对这一状况,龙门县委、县政府迅速掀起“两违”整治攻坚战。2015年出台《龙门县整治违法建设违法用地专项工作方案》《龙门县打击利用征地拆迁时机进行违法建设行为专项整治方案》等方案,完善管理机制,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职责。
在开展“两违”整治中,龙门制定实施《龙门县各乡镇(场)、街道办、管委会“一把手”整治违法用地工作考评实施方案》《龙门县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整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管理办法,把整治“两违”列入专项督查,纳入各乡镇和部门领导责任考核内容。对不履行职责、不作为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由县纪监部门严格责任追究,从严从重处理。
“通过整治‘两违’攻坚战,我们有效遏制抢建、违建之风,逐步消化原有违法建筑存量,违法建筑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龙门县“两违”整治办负责人表示,龙门县按照“五个一批”分类处理违法建设违法用地,在拆除一批、查处一批的基础上,开展理顺一批、追究一批及移交一批。截至目前共补办规划报建手续21宗,面积1.06万平方米;移送法院申请强制执行150宗;处理党员干部6人,刑事拘留社会人员3人,有效震慑违法犯罪行为。
网格化管理实行源头管控
“我们这里出现一处违法建筑,请尽快来处理。”各乡镇(场)、街道办、管委会整治“两违”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到投诉后,立即组织巡查执法人员现场查勘,在确定属实后,快速启动查处机制予以处置。
“我们实行网格化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村(社区)联动配合,可以说每一寸土地都有‘主人’。”龙门县“两违”整治办负责人介绍,该管理机制以全县作为总网格,以“乡镇街道”“村委社区”“村小组”为单位,构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网格化管理机制。
镇领导班子、驻村干部和村委、村小组干部明确责任,分点包片,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辖区内的违法建设违法用地行为。对全县“两违”新增情况进行逐宗拍照、登记,建立整治台账,开展对违建户的宣传教育工作,劝说违建户自行拆除违法建筑,把“两违”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场)、街道办、管委会均设立举报电话,鼓励社会各界对“两违”现象进行举报,让难发现的楼顶搭盖、城中村新增违建和夜间、节假日抢建更加无处遁形,形成“两违”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宣传政策
开展“两违”整治以来,在县城及各乡镇街道、公路沿线醒目位置,到处可看到“两违”清理整治活动的横幅标语,各乡镇赶集日随处可见流动宣传车在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广播宣传。形式多样而又扎实细致的宣传教育成为龙门县“两违”清理整治活动的有效载体,为“两违”清理整顿工作鸣锣开道。
为了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两违”整治工作人员进村入户与村民谈心,宣传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法律和政策,做好被拆除违法违章建筑业主情绪的稳定工作。同时,龙门县健全完善“两违”信访件办理制度,2015年,共接待涉“两违”群众来访100余人次,受理群众投诉件5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