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龙门果笋“远嫁”江浙沪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农业生产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龙门果笋“远嫁”江浙沪

转载 龙门视窗2016/03/29 16:43:3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龙门视窗 268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为保证竹笋能吸收到更多营养,这儿的竹子大多只有五六米高,显得相对矮小。

为保证竹笋能吸收到更多营养,这儿的竹子大多只有五六米高,显得相对矮小。

 果笋清甜爽口,能生吃。(翻拍)

果笋清甜爽口,能生吃。(翻拍)

在龙门县,不少农民有种竹习惯,竹笋也成了百姓餐桌上一道家常菜。几年前,原本种植柑橘的李前线在该县龙城街道黄竹坑村改种自命名的“果笋”,并开拓出300多亩的山珍一号果笋生态农场基地。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说他是傻子,但他却把笋当女儿一样养。短短5年时间,他的果笋从最初一块钱一斤到目前价格翻十几倍,搭乘互联网快车“远嫁”江浙沪地区。

半路出家种夏笋,有人说他疯了

走进果笋生态农场基地,记者看到,竹林分布在村道两侧的小山坡上,密密麻麻。这里的竹子,叶子要比常见的竹叶宽大,但个头与一般十多米高的竹子相比,这儿大多只有五六米高的竹子显得相对矮小。李前线笑着说,为了让笋获取更多营养,必须把竹子砍掉一截。

春笋、冬笋已是龙门县的传统特产,而李前线种的是夏笋。曾经是柑橘种植大户的李前线怎么会改种夏笋?上世纪90年代,李前线从江西来到龙门,从未搞过农业的他种起了柑橘。然而,2008年突如其来的寒潮给果园造成了巨大的损伤,300亩果树大部分都被冻坏了。“在经营一个项目时,手上最好多准备一两个项目备用。”李前线说,他出生在翠竹环抱的地方,从小喜欢竹子,也爱吃笋。一个偶然机会,他的广西战友送了两棵竹子种苗,于是他悉心种在了山上。

“很多广东人认为夏天的笋是苦的,需要先用水浸泡、漂水后才能煮吃,不太方便,所以不愿意尝试。”李前线介绍,但这种笋不但没苦涩感,还能像水果一样生吃,鲜甜爽脆。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接受,他称自个种的夏笋为果笋。

在大多数人都犹豫不决时,李前线果断放弃了柑橘种植,2011年开始尝试扩大面积种植果笋。要推广一种新的农产品并不容易,有人说他疯了,有人笑他傻了,但李前线心里清楚舍与得的道理,此时的他必须转型,才能有新的机遇。

不用农药用牛粪和树糠,养猫解决老鼠偷吃

李前线说,他原以为种竹笋轻而易举,却想不到麻烦接踵而至。首先他面临的是种植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李前线买来挖掘机,在种植之前给全部竹苗盖土、松土。

下雨季节山滑路陡,考虑到工人安全,李前线上网购买了两台履带运输车,方便工人下山运竹笋,上山输肥料。为打造绿色食品,李前线坚决不用农药,他用牛粪和树糠做肥料,保持果笋的原汁原味。

2011年有了第一批收获,当李前线满心欢喜开始挖笋的时候,竟发现大部分果笋都被老鼠咬了。“有人提议用老鼠药,我们坚决反对,最后想了一个办法,养猫。”李前线认为,当下的农产品健康、环保才是出路,而要保证这些必须在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李前线笑言,别人总说他卖笋像嫁女儿,在他看来也确实如此,自己一直把笋当女儿一样悉心栽培。

2014年底,扩大种植后等待更多产量的李前线再一次被麻烦找上门。一场霜冻,把基地的竹子全打坏了,幸运的是竹头没事。为了不重蹈覆辙,50多岁的李前线开始上网查阅资料,做了大量的功课后重新培育,终于在2015年夏天迎来了丰收。

煞费苦心为果笋找婆家

种植问题解决了,销售问题又让李前线头疼起来。

“起初为了帮果笋找到好 ‘婆家’,我每天都在饭店、酒楼里奔波,希望能被愿意尝鲜的店家看上。”李前线回忆起当初刚开始销售水果笋时的情景,不无感叹地说,除了跑周边地区,他甚至去到江浙沪、内蒙古推销产品。一年时间,李前线开车跑了5万多公里,去了几百家大大小小的店,见了千余客户,常常遭受尴尬、吃闭门羹。

为了推销自己的果笋,多年下来,李前线磨炼成了一个能说会道的推销熟手。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前线的执着和真诚最终为他赢得了客户。他的果笋逐渐被认可,甚至成为某些餐馆响当当的招牌菜,深受顾客青睐。

开网店拓宽销路,建冷链解决保鲜问题

随着我市首家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服务中心于去年9月份在龙门县正式开业以来,该县广大农村群众对淘宝网络购物有了进一步认知。与此同时,当地不少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将眼光投向了网络电商。李前线的果笋基地便是其中一员。“我也不太懂电脑,但不懂的就问孩子嘛!”李前线介绍,就去年的情况来看,网店销售情况还不错,最远的卖到了包头。

李前线说,他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乐于站在新事物的立场去思考。除了开设网店,在产品包装技术的运用上,李前线也从网络营销中汲取了有利的经验。

据介绍,该基地夏笋的采收期一般是每年5~11月,丰产期估计能产60万斤/年。而因为季节关系,采摘后的笋运到市场上要是两小时内没卖出去,就可能坏掉。这么多笋,即便都找到买家,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送达。保鲜,成了李前线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因为保存时间上不占优势,我不能像其他产品一样找代理经销商,只能点对点地进行销售,这让我想起了江浙一带的大闸蟹。”李前线说,现在不少人是在网上购买大闸蟹,那大闸蟹在保鲜上一定有他可以借鉴的地方。于是李前线也从网上买回了几斤,家人吃蟹,他就在钻研包装。“也有人提议我用防腐剂,但我坚决不干,一滴都不能用!”李前线说,他坚持安全才是硬道理、新鲜才有好味道的理念。终于,在不断地研究和试验中,他为果笋定制了一套专门的冷链处理办法,解决了运输中的保鲜问题。

打算把冷链保鲜中转库建到江浙沪

“江浙人爱吃笋,我就把笋卖到江浙去。”李前线说,去年,他的果笋基本主销江浙一带的五星级酒店,每天卖出三四百斤。今年,他准备直接把冷链保鲜中转库建到江浙沪。到时那边网上一下单,就能直接从中转库发货,在节省一定运输成本的同时,还能缩短往北方城市的发货时间,更加保证了果笋的新鲜和质量。

种植果笋的实际成本比李前线预想的要高得多,要用到挖掘机、运输车,还要建冰库等等。但他坚持采用机械化,认为机械化是种植果笋的出路。他打算继续研究,延长果笋的采收期和保鲜期,实现经济效益丰收。

文/图 本报记者费 燕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