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六旬老人给病重女儿当3年“护工”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六旬老人给病重女儿当3年“护工”

转载 龙门视窗2016/05/23 11:18:4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东江时报 作者:龙门视窗 138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阮容森夫妇每天上午十点半隔着玻璃窗与ICU病房内的女儿通话,然而只有他们鼓励的声音,没有女儿的回音。 本版图片《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阮容森夫妇每天上午十点半隔着玻璃窗与ICU病房内的女儿通话,然而只有他们鼓励的声音,没有女儿的回音。 本版图片《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透过ICU病房玻璃窗,看到阮小丽插着管子。

透过ICU病房玻璃窗,看到阮小丽插着管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龙门县龙江镇六园子村民阮容森可能是天下最操劳的父亲了,他的女儿阮小丽3年前突发脑溢血进入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见女婿要张罗两个小孩的起居饮食和赚取生活费,阮容森主动承担照顾女儿的责任。这3年来,阮小丽历经多次手术,24小时需要他人照顾,阮容森和老伴不离不弃在身边。

近日,阮小丽因为肺炎感染转入重症监护室,一天过万元的医药费,让前期已经花去30万元治疗费的阮小丽一家雪上加霜。阮容森又奔忙起来,找老乡、同学,求助民政部门,“只要有一点希望,都不想放弃。”

在ICU每天过万元

利彩浓在窗外拿起另外一端的话筒,用方言与女儿“交谈”:阿妹,好快点好起来,返屋看孩子。

18日上午10时30分,是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病房向患者家属的开放时间,探视时间只有30分钟。59岁的阮容森和老伴利彩浓跟随着探视家属的队伍进入了探视区域,他们通过玻璃看见女儿,33岁的阮小丽,躺在病床上,在呼吸机的作用下,胸膛一起一伏,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动静了。

病房内的医生将对讲机的话筒放在阮小丽的耳边,利彩浓在窗外拿起另外一端的话筒,用方言与女儿“交谈”:阿妹,好快点好起来,返屋看孩子……没说几句,利彩浓的声线越来越颤抖,眼眶满是泪花。一旁的阮容森安稳老伴,叫她不要浪费时间、多说点,因为,自从5天前女儿住进ICU病房后,他们一天只有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

探视期间,阮小丽的主治医生何医生过来找阮容森谈话。何医生说,阮小丽的病情较重,由颅脑外伤造成肺部感染,也不排除其他感染,需要进一步检查。期间,出现休克甚至更严重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

“医生,你们尽能力去医。只要有一点希望,我都不放弃。”阮容森随即签名同意阮小丽“腰穿”手术,以便医生做进一步治疗。

中午时分,利彩浓坐公交去给外孙做午饭,阮容森则计划去找找老乡和相关部门。阮容森说,“女儿入院快3年,花去了30万元,如今,在ICU每天过万元,我们已不知所措。”

半个月前病情加重

阮容森说,不料在半个月前,阮小丽出现呕吐、发烧等情况,后来确诊肺炎感染等症状,先在外科治疗,后又转入ICU。

为了照顾女儿,阮容森和老伴都消瘦了一圈。他们没有想到,自己一家人此前平安无事,最近3年却经常跑医院。

11年前,阮小丽嫁给了在仲恺高新区惠环街道做小生意的赵明,两口子靠在学校门前摆摊卖奶茶、小吃等为生。他们相继生下一女一男,家庭经济较为拮据。因为家公家婆早逝,阮小丽只能边摆摊边照顾小孩。

2013年7月6日,炎热的夏季夜晚,阮小丽晕倒在自家客厅里,随后被救护车送至市中医医院救治,不久后又转院至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后接受开颅清理积血、积水等手术。

阮容森称,一开始的几个月,病情有些不稳定,但大概半年后,病情好转,曾有过一年时间,只靠吃药、不用打针。经过多次手术,阮小丽虽不能说话、生活不能自理,但意识还是有的,比如会哭。对这样的治疗效果,家属已经很满意,毕竟,人还活着。

约在3个月前,医生建议阮容森,接阮小丽回家照顾。“我们想着既然治疗效果好,于是要求多住几个月,再治好一点再回家。”阮容森说,不料在半个月前,阮小丽出现呕吐、发烧等情况,后来确诊肺炎感染等症状,先在外科治疗,后又转入ICU。

“这个老爸实在太难得”

阮容森记得,他已经在医院度过了3个除夕,看到电视里烟花怒放、一家团圆的画面,他独自流泪。

“从入院到今天,已经有2年10个月,几乎都是我和老伴在医院照顾女儿。”阮容森说,可能70%的时间是他在照顾,30%的时间是老伴在照顾。

阮容森体谅女婿的难处。为给阮小丽治疗,女婿那边掏了七八万,娘家这边掏了二十多万,都是左挪右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女婿白天接送两个孩子上学放学,还要弄饭吃,另外,还要抽空去摆小摊赚取生活费用,没有多少时间在医院照顾阮小丽。

阮容森有两个孩子,除了阮小丽,还有一个儿子。儿子早已成家生小孩。阮容森本该在家里含饴弄孙,但自从阮小丽住院后,他就没有闲过。“年轻人要谋生,请护工每天要花两百元,我和老伴既然都没事干,于是就把自己当护工,照顾女儿。”

阮容森记得,他已经在医院度过了3个除夕,看到电视里烟花怒放、一家团圆的画面,他独自流泪。“对农村人来说,过年都在医院,这讲出去都丢人。”阮容森说,每个除夕,他吃了年夜饭,下午四五点钟就从家里出发至医院,自己一个人守着女儿。家人和女婿一家说要来看望,他一口回绝:大过年的,你们就在家里待着,我自己一个人守在医院就好了。

其他患者的家属见阮容森天天在医院护理女儿,喂吃、倒大便、擦身、洗衣服……便竖起大拇指,“你这个老爸实在太难得。”阮容森的儿子认为老爸在医院太辛苦了,但只能支持他这么做。受姐姐长期住院的影响,他把微信名定为“健康”。

“两个外孙都还小,一个上三年级,一个上一年级,真不想他们失去妈妈。”但面对这女儿并不乐观的病情和高额的医药费,阮容森只好叹气。“女儿是我生养下来的,无论如何都不放弃。现在只能再想想办法、再找找人。”

温馨提示: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想为这位走投无路的父亲伸出援手,为病重的阮小丽、两个孩子的母亲献上爱心。

可以将善款汇入此账号:6217280852000540772

户名:阮容森

广东农信龙门农商银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本组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