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李恒标一有空闲就在工厂里钻研竹木制品的品质提升和产品优化。
在李恒标的办公室里,放满了他喜爱的竹木制品。
明明可以过着安稳的生活,龙门县龙潭镇铁岗的李恒标却喜欢折腾。在经营竹木制品网店的过程中,他寻得商机,把在广州经营的两间数码冲印店转手之后,毅然回老家铁岗开起了竹木工艺品厂。与当地传统竹木加工厂不同的是,他采用的是自动化生产模式,其生产的工艺制品畅销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年产值超过200万元。今年,他还打算在家乡开第二家工厂,扩大生产规模。
转型
放弃广州冲印店,回乡开竹木工艺品厂
1980年出生的李恒标是土生土长的铁岗人,中专时在广州商业学校学计算机与营销业务专业,毕业后在堂哥开的冲印店打工。好学的李恒标很快就掌握了冲印和拍摄技术,并于2004年在广州海珠区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数码冲印店。
那时,随着数码电子产品兴起,懂得数码相机冲晒等业务的李恒标生意越做越好,不久还开了第二间数码冲印店,每月固定收入在1.2万元左右。日子过得算是安稳,可李恒标不愿停下脚步。女儿的出生、铺租的上涨,让他希望能有更好的发展。
这时,他想到了家乡的竹木制品。李恒标所在的铁岗有很多小工厂都经营生产家具配件等竹木制品,开网店来销售家乡的竹木制品也许是一门不错的生意。抱着这个想法,2010年,李恒标尝试在阿里巴巴上开了一家网店。2011年,他接到了首单业务——— 来自日本的两万套价值13万多元的祈福木制品订单。接到订单后,李恒标回到家乡寻求工厂生产加工。可让他傻眼的是,当地居然没有一家工厂可以承接他这批业务。
眼看着合同上的交货日期步步逼近,李恒标没有逃避。他把冲印店交由弟弟打理,决定全力以赴做好这批订单。最终,他通过努力将这批产品分开在广州、清远、龙门三地进行加工。
“加工出来的半成品,需要进行喷漆处理。铁岗当地的喷漆厂在多次尝试之后,都无法达到我的要求。”李恒标眼看着一个问题刚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来。“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学喷漆,从白天干到晚上,一些能吃苦熬夜的朋友也被我拉过来帮忙。”李恒标坦言,尽管在交货期无法如约交货,但客户不仅没要求他赔偿,还敦促他好好把货做好。客户的包容让他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做好。一鼓作气,他用了两个月时间,终于完成了首批订单。
危机变成转机,同时更成为李恒标事业上的一个契机。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了自动化机械设备,同时也对当地的竹木制品加工有了全面了解。“工厂虽然多,却没有一间是采用先进机械进行自动化生产的。”李恒标说,落后的设备和技术导致这些工厂只能生产一些传统的低端产品,而对于一些较高难度的产品望而却步。他决定采用自动化生产模式回家办竹木制品厂,没想到满腔热情却遭到了妻子反对。在妻子看来,在广州经营两间数码冲印店挺好的,虽然发不了大财,日子倒也安稳。但丈夫决心已定,妻子拗不过他,只好随丈夫一同回到铁岗创业。
升级
采用自动化机械设备,引领当地竹制品行业潮流
心意已决,说干就干!搭建厂房、购置设备、学习设备操作、招聘员工……李恒标忙得不可开交。资金不足,他就做完一个订单赚到钱再投资添置机械设备。“那时候经营冲印店就是坐在店里等客人上门,自己不用主动出去找业务,没有什么压力。”李恒标说,相比之下,开工厂则要苦得多,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主动去想、去做。如今,李恒标开设的竹木工艺品厂,员工从最初的三四名发展到现在的十多名,数控雕刻机、激光雕刻机、数控车床等自动化设备也不断增加,厂房占地面积270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50多万元。
记者见到李恒标的时候,他们正在赶做一批意大利的订单。当地有同行过来询问李恒标关于机械设备的型号、价格、大小等问题,也计划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李恒标毫无保留地将这些信息和技术告诉了他们。
据了解,单是铁岗当地就有大大小小的竹木制品加工厂300多家。上世纪90年代,当地有不少人利用这里丰富的竹木资源优势,纷纷开设竹木制品加工厂,李恒标父亲就是其中一位。“我父亲是从成功做到失败。”李恒标说,父亲经营的工厂主要生产木拉手等家具配件,最鼎盛的时期是1993年到1995年,分别在铁岗、左潭、地派设厂生产加工产品。从他读初二开始,工厂的生意就越来越差。到李恒标读中专的时候,父亲已经破产,工厂也已停产。
在李恒标看来,父辈的失败主要归结于失败的经营方式,没有对产品的质量和工人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也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李恒标认为,父辈技术保守,自己会做的不想让别人知道。“我们不能那么保守,我希望别人的技术比我厉害,这样我才有发展、进步。”李恒标坦言,每一样产品的生产技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都会遭到淘汰,不进步,始终都会被取代。
发展
成立生产销售合作团队,打算增开工厂扩大规模
“做每一件事情都可能会遇到问题。”在经营竹木制品厂过程中,李恒标同样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2015年,李恒标接到的产品订单复杂程度增加,钻研花费的时间较多,而此时员工经常因为亲戚朋友结婚等原因请假去帮忙,这让面临交货压力的李恒标倍感烦恼,曾经一度萌生了不办厂只做销售的念头。李恒标心想,产品技术方面的问题可以解决,但员工不合作就是个问题了,必须做通员工的思想工作。于是,他利用开年饭的契机,和员工交心,员工也慢慢理解了老板的难处。
“现在还想做以前的产品是没有发展的,你不做质量要求高和难度大的,就没什么竞争力。”经过李恒标一番开导,员工们逐渐接受了李恒标的观点,并且共同琢磨将产品做得更好。“大家都会做的东西,我没兴趣。”在技术方面,他除了引进先进的设备外,还与父亲一同研制出了一台打磨机,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质量。与此同时,他还改变被动等待需求订单的模式,自主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创意工艺品。李恒标认为,和90后年轻人交流,给他的设计创新带来很多启发。
“现在我开发一个产品出来,我不打算自己去卖,而是找到当地比较有实力的销售者进行包装和销售。”李恒标说,如今在铁岗已经成立了一支生产销售合作团队,通过该团队可以获取生产订单和市场反馈信息,同时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发展。
在产品开发方面,李恒标想要添加更多元素,丰富产品卖点,做出更加创新的产品。今年,他还计划在铁岗增开一家竹木工艺品厂,扩大生产规模。与此同时,他还打算聘请专人负责管理网站,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
文/图 本报记者费燕 通讯员姚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