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龙江镇甘坑村首次发现我市地表串珠状溶洞 将开发成旅游景点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旅游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龙江镇甘坑村首次发现我市地表串珠状溶洞 将开发成旅游景点

转载 龙门视窗2016/08/19 12:48:1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龙门视窗 51435 阅读 0 评论 43 点赞


龙门县龙江镇甘坑村太平村民小组半山腰上有个山洞,里面乳石林立,极其壮美。近年来,陆续有人慕名进洞游玩。

  据悉,该溶洞是我市首次发现的地表串珠状溶洞。昨日,记者随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五队地质专家到该溶洞一探究竟。

  探秘 溶洞分为“两厅”可容纳百余人

  说起广东溶洞,最著名的莫过于韶关古佛岩、清远神笔洞等。在龙门县龙江镇甘坑村太平村民小组发现的这一地表溶洞,填补了我市地表串珠状溶洞的空白。

  记者从市区出发,驱车经广河高速出口,再向太平村民小组行驶3公里多,从山下步行两三百米,在半山腰处就看到了一个洞口,洞口直径约半米,恰好可容一成年人钻进洞内。

  在地质专家的带领下,记者进入洞内,在匍匐前行两三米后,溶洞豁然在眼前。据记者目测,该洞高约5米,洞面约8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和石笋相辅相成,地面还有厚厚一层黑色的蝙蝠粪便。

  正当大家还沉醉于溶洞的美景时,发现洞内还有一通道,蜿蜒曲折,另有乾坤。顺着仅能容下一人的洞口爬下去,呈现在大家面前是一个更大的溶洞。

  “从目前来看,这个溶洞有两个“厅”,呈串珠状,往里走是否还有洞,需要进一步勘探。”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五队环境地质科负责人陈华强告诉记者,此次发现的溶洞属小型溶洞,可容纳百余人,是我市首次发现的地表串珠状溶洞。 



溶洞内乳石林立,形态各异。

  成因 溶洞属石炭纪地层距今上亿年

  “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根据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形成千姿百态的溶洞景观。”地质矿产专家王希明介绍,经过初步探测,该溶洞属石炭纪地层,岩性为生物泥晶灰岩及白云岩,距今有上亿年,或有古生物化石,整体呈南北走向。

  王希明认为,此次首次在龙门发现地表溶洞,与该地区的地质条件有关。由于龙门地处灰岩地带,部分地区呈现喀斯特地貌特征,在地下水及地表水的侵蚀作用下易形成溶洞。

  陈华强认为,甘坑村溶洞的发现丰富了我市旅游地质资源。他建议,接下来,应加大科普宣传,加强对该溶洞的保护,同时可参照清远英德溶洞的开发模式,将该溶洞开发成旅游景点。

  开发 欲将甘坑村打造成地质教育基地

  “听村里老人介绍,该洞曾是抗战期间村民的避难地。”甘坑村驻村干部许格胜说,溶洞冬暖夏凉,近些年,不少游客到溶洞内游玩避暑。

  甘坑村是市级贫困村,对于溶洞的发现,许格胜甚是高兴。“接下来,我们计划将该溶洞按照旅游扶贫模式,以溶洞为突破口,开发旅游项目,并逐步发展配套产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许格胜说,希望借此溶洞将甘坑村打造成惠州的“地质长廊”和“地质教育基地”,实现全村脱贫致富的目标。

  本组文/图本报记者袁 畅 实习生张 卉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