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革命遗址平陵油下交通站揭牌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其它资讯 / 正文

20161230173904_3390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革命遗址平陵油下交通站揭牌

转载 龙门视窗2016/12/30 13:02:3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东江时报 作者:龙门视窗 2797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后代寻找父辈的足迹,在油下交通站旧址合影。

 

油下地下交通站旧址。

东江时报讯 昨日,龙门县平陵镇隘子村油下村民小组像过节一样热闹,村民们集聚在村祠堂前,共同见证龙门县革命遗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油下交通站旧址标识揭牌。揭牌前夕,村民自发捐款约8万元,用于修葺油下交通站。昨日的活动,还吸引来自广州、深圳、惠州的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后代20多人参与,他们前来寻找父辈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

村民筹集约8万元修葺资金

地处龙门、博罗、河源三地交界的平陵隘子村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活跃的地方,也流传着“大队长李觉”的故事。

油下地下交通站正是李觉和他父母兄弟的家,于1944年抗战时期成为东江纵队的交通站,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又成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的地下交通站。油下地下交通站位于油下村祠堂旁,是客家围屋其中一栋堂屋,虽然清代麻石大门和青砖外墙保存完好,但入内的墙体、屋顶等建筑构建已经破败不堪。据隘子村油下村民小组组长李水荣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起,油下地下交通站就没有人居住,逐渐破败。

但村民没有忘记李觉的革命故事和这个在革命年代由李觉故居扮演的地下交通站,村民一直有意愿将其修葺并树立相关标识,让革命遗址不被遗忘。苦于经济能力有限,这个想法一直搁浅。村民几经争取,得到龙门县相关部门的支持:先挂牌保护再筹集资金修葺。

在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为油下地下交通站树立革命遗址牌匾前夕,油下村民和外出乡贤再一次聚集在一起,为揭牌活动出谋划策,还纷纷解囊捐款,一下子筹集约8万元。

20多名“红二代”捧场

昨日的揭牌活动,吸引着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后代20多人前来“捧场”,他们来自广州、深圳、惠州三地。惠州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会长、李觉的儿子李惠生说,作为东纵、边纵的后代,他与其他地方的“红二代”经常有联系。“听闻交通站揭牌,他们都约在一起前来参与。”

黄惠全是中共江北地委书记、粤赣湘边纵队东三支政委黄庄平的儿子,他参加揭牌仪式后很激动。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父亲曾经闹革命的地方,他感谢这里的村民如此用心地保护好交通站。“父辈的足迹不能忘,革命先辈的事迹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唐广祥说,树立平陵油下地下交通站旧址标识,就是要提醒后来的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迹,也是为了彰显为交通站作出贡献的前辈,引人敬仰。

延伸阅读

“大队长李觉”和地下交通站

据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资料显示,1944年,抗日烽火点燃华夏大地,当年五六月间,李觉的同学、博罗公庄人林道行到隘子村活动,组织了一个民众抗日中队,李觉任中队长。后来,东江纵队派吴光星、李觉在隘子油下成立交通站,站址就设在李觉的家里。地下交通站成立后,于1945年几次攻打国民党平陵税务所,缴获枪支4支。李觉还把缴获的钱分给当地的贫苦农民。此后,油下交通站继续扮演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提供交通服务和接送情报的角色。

据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唐广祥介绍,平陵油下地下交通站多次派人为红色武装带路,秘密收集和接送情报。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下,油下人大胆保护地下交通站,使交通站能够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在平陵一带活动的革命前辈邵国良 (陈华仔)在油下交通站脱险的事迹多次在其回忆录中提到,前几年他重回平陵还向人再次讲述他在平陵的两次历险,其中一次就是在油下村。

唐广祥说,油下地下交通站是李觉和他父母兄弟的家,他的兄弟后来都参加了革命,他还拉起一支武装参加江北支队,成为平陵和河源桂西北地区中共领导的一个大队,后来很多老革命一提到李觉就称之为“大队长李觉”。

李觉于解放后历任龙门县公安局副局长、广东省渔轮修造厂党委书记等,于1993年病逝。

本组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