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段粤川与歌曲演唱者一同练习、调整歌曲。
夜渐渐深了,喧嚣的街道恢复了宁静。在龙门县博物馆三楼的一间办公室,灯依旧亮着,段粤川坐在办公桌前正琢磨着什么,一只手跟着旋律有节奏地轻轻挥动……
祖籍四川省的段粤川,自小随父亲来到龙门,也算是龙门人了。他现在虽已退居二线,却还兼着县音协主席一职,曾获得龙门县第五批拔尖人才称号,也曾被市里好几次授予音乐成果奖。
下乡期间组建知青文艺队
1974年高中毕业后,段粤川进入龙门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当起了临时演员。农村广阔的天地成为他进行艺术实践的舞台,激发了他潜在的音乐细胞。期间,他学习了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并尝试着为一些诗歌编曲,从此踏上了音乐创作的旅程。
1975年底,段粤川离开了宣传队,被安排在县国营柑桔林场工作。工作的变动并没有让他停下音乐求索的脚步。在下乡锻炼中,段粤川发现林场缺乏文艺活动,知青们又喜爱玩乐器,于是积极向领导请示,组建了一支30人左右的文艺队伍。
尽管18岁的段粤川没有受过专业音乐培训,但凭借一腔热忱,他经常组织知青们搞合唱,很多曲目都由他负责谱曲。他犹记得第一首是为毛泽东的词《念奴娇·鸟儿问答》谱曲,曲目一出就受到广泛好评,随后他谱写出 《知识青年组歌》,更是被称为“音乐大作”,在全县业余文艺汇演中获得优秀成绩,引起一时轰动。
在音乐上初露锋芒的段粤川很快就引起了县文化部门重视。1976年9月,段粤川被推荐保送到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就读音乐大专班,在校一年半的时间,他认真刻苦地学习音乐理论知识,音乐素养有了质的飞跃。
骑自行车跑遍全县搜集山歌民谣
1978年10月,完成学业的段粤川回到龙门参加工作,在文化馆当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恰逢全省山歌民谣普查,他饶有兴致地投身参与搜集各个乡镇富有当地特色的山歌民谣,并将其编撰成册。
“下乡搜集、征集山歌民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通过乡镇文化站了解情况,再入户进行实地考察,并记录山歌谱,历时长、进展慢、过程繁。”段粤川说,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在工作之余也在坚持搜集,用了近5年时间才完成。“工作开展的前期,由于没有录音设备,只能上门到歌手家中记录山歌谱,整理后再编印成小册子。”段粤川回忆说,直到1983年录音机出现,他才能较快地开展全面搜集工作。
当时,他从县文化站往返各乡镇靠的是一辆自行车。“通过熟人的介绍,得知有个既能唱又能编的歌手,我便骑了60多公里路到麻榨镇去找他。”段粤川回忆说,去到麻榨当天,由于体力透支,他突发高烧,只能暂去麻榨镇文化站站长家休养。“当时一病就是3天,身体反复发冷发热,浑身冒汗,被子都被我捂臭了。”段粤川笑着说,病情稍好点,他就立即前往歌手所在地,完成了数首山歌的收集任务。
创作大量龙门民俗风情歌舞
踏入新世纪,百姓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对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有了提升,而龙门县正积极打造旅游强县,在宣传上缺乏动态形式的龙门本土艺术,因此段粤川决定创作一批能展现龙门生态、风光、习俗等地方特色的歌曲。
常年从事文化工作以及早前收集全县山歌民谣的经历让段粤川充分吸收了龙门客家、广府和瑶族山歌民谣的精髓,他创作热情高涨,迎来了创作丰产期,先后创作了龙门民间风情舞蹈《舞火狗》、《织嫁衣》、《舞凤》、《舞春牛》、《蓝田恋》等,还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原创歌曲《桔乡岁岁红》、《绿色龙门》、《愉悦龙门》、《神奇之旅》、《走进龙门》、《南昆山恋歌》、《同乡同根同心同往》、《龙门盛开文明花》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音乐作品,先后在全国、省、市的各类比赛活动中获得金、银、铜和优秀奖等近30个奖项,向外界充分展示了龙门的魅力。
“我感激龙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瑰宝和创作素材。”在段粤川看来,正是龙门这片土地,成为他宣泄心中情感、充盈激情活力、刻画生命轨迹的摇篮,为他的音乐创作带来无穷无尽的灵感。
如今,段粤川已退居二线,但音乐创作仍是他的主业。“希望能创作更多的龙门地方民俗风情歌舞,并将其带出市、省、全国,走向世界,提高龙门地方文化的知名度,推动龙门旅游、经济的发展。”段粤川说。
人物简介
段粤川,今年58岁,省音乐协会会员、市音乐协会理事、县音乐协会主席。2012年6月,其创作的客家方言男女对唱 《南昆山恋歌》获得 “岭南音乐新作品”征集活动歌曲类铜奖,2013年1月获得市第六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2013年8月,由段粤川作曲的《文明花儿开满村》获得“2013美丽中国”大型音乐展演活动全国总评选作曲金奖。《桔乡岁岁红》入选“中国村歌100首”歌集。2013年1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幸福惠州》原创歌词选收入其歌词作品《山水龙门画乡情》等共7件。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钟思婷 吴晋翔